关
注
我
们
双击了解故事前情
金陵名胜与清凉山
“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也绘过《金陵四十景图》,周亮工为这部图册写了题跋,回顾了“金陵山水,旧传八景、十景、四十景,画家皆图绘”的历程。高氏这一组金陵景物图后来刊入《康熙江宁府志》。同样得周亮工作序的是余宾硕《金陵览古》,余宾硕是余怀的儿子,也颇有前明遗少风韵,他在康熙五年(年),“周游山水之间,感慨兴亡之事,探奇揽胜,索隐穷幽,地各为诗,诗各为记,次第汇成,凡六十首”,其中有石头城、丛霄道院、虎踞关、一拂祠、清凉台、马鞍山、拜梅庵等景观。
大约在乾隆年间,“金陵四十景”发展成为洋洋大观的“金陵四十八景”,多有画家以为题材。现在还能看到的两种,一是苕溪(今湖州)徐虎所绘《金陵四十八景》,徐虎字瘦生,号长干里客,很可能已定居南京,绘画时间当在光绪七年(年)宛在亭建成之后不久;另一种是宣统二年(年)上元(今南京)徐上添所画《金陵四十八景》,年南泉古旧书店曾据旧本影印出售。徐上添所绘明显模仿了徐虎,故而二者所列景名完全一致,画面也大同小异。这四十八景是:莫愁烟雨、祈泽池深、雨花说法、天界招提、凭虚远眺、永济江流、燕矶夕照、狮岭雄观、石城霁雪、钟阜晴云、龙江夜雨、牛首烟岚、珍珠浪涌、北湖烟柳、东山秋月、虎洞明曦、冶城西峙、赤石片矶、清凉问佛、嘉善闻经、杏村沽酒、桃渡临流、青溪九曲、凤凰三山、达摩古洞、甘露佳亭、长干故里、鹭洲二水、化龙丽地、来燕名堂、楼怀孙楚、台想昭明、长桥选妓、三宿名崖、祖堂振锡、幕府登高、报恩寺塔、神乐仙都、鸡笼云树、灵谷深松、秦淮渔唱、天印樵歌、商飙别馆、谢公古墩、献花清兴、木末风高、栖霞胜境、星岗落石。其中清凉山景观,有石城霁雪、清凉问佛、谢公古墩、甘露佳亭四种,在南京各景区中所占比例最高。有趣的是,甘露佳亭一景,原来指的是南朝陈时因天降甘露在覆舟山所建亭,但久已泯灭无考:适薛时雨在乌龙潭畔建薛庐及湖心亭,“太史嘱余补此一帧,以易前景”,徐虎就照办了。而徐上添画图时,薛时雨已去世,所以他的题记只能含糊其词地写成“因补此帧以易前景”。
自乾隆以往,人谈金陵风光,必说四十八景,虽各各小有差别,而大体因袭前说。20世纪初,南京方志学家陈作霖之弟陈作仪退隐于南京城西乌榜村,其晚年所绘《风叟八十年经历图记》中,多关涉西城景观,如扫叶登楼、薛庐谒师、西城踏青、清凉拜佛、古林堂屏、西山枫叶、隐仙寻径等,也保留下了百年前的南京风物旧貌。如《西城踏青》图的小记中,他就记录了南京民俗“正月十六爬城头”的西城路线:“金陵俗,正月十六目有登城走百病之谣。姊丈周浦云国栋、表兄周子禾树昌、堂兄少良士林,相约随众一游。是日午后,由汉西门城坡登城,一路向北,倚堞循行,外望江帆,内俯林壑,至龙蟠里口外,崎岖下,沿乌龙潭小径、曲折行至驻马坡。相传此坡为诸葛武侯来吴,驻此以观形势,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语。由坡再上,不半里,即为蛇山。灵应观在其巅,宋时祈雨处也。薛慰师言于左文襄公,建诸葛祠于观右,而以陶渊明配食,拓前轩为淡静山房,实为西城增一登临处。一时名流游宴,莫不萃集于此。顾石公云有联云:‘荐君一掬建业水,听我三终梁父吟。’最为工切。流连至暮,步月而归。境幽而旷,几忘其在城中也。”这一条路线,可以说是环绕着乌龙潭而行的。作者说明是“随众一游”,可知这不是文人雅士的出游,而是平民百姓的民俗游路线。而南京城市之中,能有这样一方清凉天地,也确实是令人感慨的。
年春,南京一些新闻文化部门破天荒地举办了一次群众性的“金陵新姿揽胜评点征联活动”,评选“新金陵四十景”,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景名和楹联,亦属太平盛事。石城虎踞、清凉扫叶、五台晴光等景亦皆入选。
文字和图片来源《清凉山史话》
拟稿:蒋亚威
发布:郭亚
审核:郭璐怡
审稿:温林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