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什么药治疗好 http://pf.39.net/bdfyy/tslf/220321/10467292.html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老子说:“大巧若拙”;金庸说:“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文虽不同,其意相近。

真正的剑法高手,从不会依赖剑的锋利而取胜,所以曾国藩一生不打“巧仗”,而是老老实实行于拙朴,“结硬寨,打呆仗”,却让对手难以招架。越是简单的招式,就越是难以破解,因为功夫都在招式之外;可以被破解的,仅仅只是招式而已。

所以“大巧若拙”。当拙到没有招式的时候,就无法被破解,而只能硬接。这个时候什么计谋花招巧活儿都没用了,所谓“一力降十会”,一力破万法。故而最大的灵巧,就是拙朴,从巧到拙,已经是发生了质的跃迁。

只有质量上不来,才需要去取巧。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王赛马老是失败。后来他在孙膑的指点下,以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下等马对上等马,终于取胜。

齐王对这个结果很是意外,这时田忌把孙膑的计策讲了出来,齐王觉得孙膑是个人材,便在王宫召见孙膑。

孙膑见了齐王,齐王向孙膑请教兵法。孙膑说,在双方实力相当时,对策得当可以战胜对方;在双方实力相差很远时,对策得当也不过能减轻损失罢了。

也就是决定胜负的,最终还是实力。倘若齐王的赛马比田忌强出太多,已经到了中等马可以战胜对方上等马的地步,那么孙膑就算再有妙招,也无计可施了。

况且双方赛马之前,已经约定好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孙膑使诈不守规则才得取胜。这种胜利,只是取巧钻了规则的空子,可一而不可再,并不值得推崇。

孙膑心知肚明,自己虽然赢得了赛马,但并不能掩盖田忌的马整体素质低于齐威王的马这个事实。故而他当面向齐王表明,只是为了提醒齐王:如果因为投机取巧取得了胜利,就去依赖智巧而忽视了马本身,这才是本末倒置的行为了。

所以极力表现出“巧”的,往往反映的是自身的缺陷。拿中国古诗来说,真正的传世之作,都是意境取胜,又哪里会去依赖对仗的工整、文字的佶屈,什么“烟沿艳檐烟燕眼”之类的作品,不过是博一笑的杂耍而已。

中国古诗精巧的花样不少,比如诗里有“堆絮体”(将前句借作后句的前半部分,如迭棉堆絮、“联珠诗”(用前一句或前联的结尾词语,来做后一句或后联的起头)、“藏头诗”、“十二属诗”,再难有“离合诗”、“宝塔诗”、“盘中诗”、“连珠体”、“回文体”,更离谱的是还有“璇玑图”。

璇玑图作者苏若兰据说是魏晋三大才女之一,总计八百四十一字,纵横各二十九字,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整图回环反复读起来,可得诗首。明朝又有人推出首,往后竟有人推出首之多。

但众所周知的是,在诗坛里名垂千古的是李白杜甫苏轼,不是苏若兰。尽管她将文字游戏玩到了极致,但终究只是文字游戏。璇玑图得诗三千多首,却没有一首能比得上苏轼的《水调歌头》。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大路很平坦,人们却喜欢去走小路,投机取巧走捷径。但捷径不是大道,所以很容易走偏,遇险。喜欢以小博大,喜欢以巧胜强,喜欢行险取胜,一次失败便足以遭受灭顶之灾了。

人们为什么会以善于钻营,善于投机取巧为能力呢?所谓“智慧出,有大伪”,智和巧的兴盛,其实是道和德的缺失,是人们失去了自然的心态、丢失了朴实的根基的结果。

丢失了自己的根基,所以会浮躁、急功近利;丢失了自己的根基,所以会心中不稳、不定,而走上偏邪小路。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丢失了自己根基的人,就像无根之木一般,连长久都做不到,又拿什么来成大事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