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一言至七言诗·茶》
唐代诗人元稹的这篇“宝塔诗”,是欢送挚友白居易以正三品“太子宾客”之职奔赴东都洛阳时的题赠。其中“慕诗客”表现出文人墨客饮茶的嗜好:一方面茶可以激发文人的精神与灵感;另一方面,文人也可以通过茶来寄情、言志。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经典,四大名著中均有对茶的叙述描写。“管中窥豹”,今人可从这些伟大作品中,领略古人对于“南方之嘉木”的喜爱。
四大名著:西三红水《三国演义》:以茶成礼,以茶明志
东汉末年时期,茶与茶文化在长江流域开始传播,但社会认知程度及普及性仍十分有限,全书一百二十回中,仅有十三回提到了“茶”。
书中第八十九回,万安隐者孟节“隐者于庵中进柏子茶、松花菜,以待孔明”。这是全书对茶名唯一的描写。
虽然作者著书时为符合所描写的时代,于茶处用墨不多,但在书中,“上茶、奉茶、敬茶、赐茶、待茶”等宾主会见招待时所用之词,十分精准的反应了那个时代的待客之道。
奉茶见礼书中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候五关斩六将》中描述:
普净请关公方丈待茶。关公曰:“二位夫人在车上,可先献茶。”普净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后请关公入方丈。
这一对话细节,充分说明了三国期饮茶是有先后礼节顺序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关公的忠义和细心。
泼茶明志书中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辂知机,讨汉贼五臣死节》中描述:
(韦)晃曰:“德祎与王长史甚厚,吾二人特来告求。”祎曰:“所求何事?”晃曰:“吾闻魏王早晚受禅,将登大宝,公与王长史必高迁。望不相弃,曲赐提携,感德非浅!”(金)祎拂袖而起。适从者奉茶至,便将茶泼于地上。晃佯惊曰:“德伟故人,何薄情也?”祎曰:“吾与汝交厚,为汝等是汉朝臣宰之后;今不思报本,欲辅造反之人,吾有何面目与汝为友!”耿纪曰:“奈天数如此,不得不为耳!”祎大怒。
耿纪、韦晃见祎果有忠义之心,乃以实情相告曰:“吾等本欲讨贼,来求足下。前言特相试耳。”祎曰:“吾累世汉臣,安能从贼!公等欲扶汉室,有何高见?”晃曰:“虽有报国之心,未有讨贼之计。”祎曰:“吾欲里应外合,杀了王必,夺其兵权,扶助銮舆。更结刘皇叔为外援,操贼可灭矣。”二人闻之,抚掌称善。
以茶泼地,以死明志。说明三国时期,将所奉茶水泼翻已是一种“无礼”举动。这个细节的描写,充分展现了金祎忠于汉室、诛杀曹贼的志向决心。
三国演义:关二爷挂印封金《西游记》:茶与宗教文化高度融合
唐代贞观时期,茶及茶文化已经在长江以北普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逐步增加(详情可见作者另一篇文章《饮茶水谈茶税:小小一杯茶如何影响四大王朝》),尤其茶文化与佛文化的相结合,更是达到了历史高峰(详情可见作者另一篇文章《以讹传讹把专家都搞懵了?还原“茶禅一味”的历史真相》)。全书一百回,其中有六十一回提到了“茶”。
《西游记》以师徒四人一路西行克服“八十一难”,终得真经为主要线索,通篇存在着大量各种类型的“互动”,如人与人、人与妖、人与神、神与妖等。在这些“互动”中,因存在着大量的“宗教”文化因素影响,而当时茶与释、与道都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所以被较为广泛的运用、描写。
《西游记》中描写反应唐朝时期茶叶已经深入百姓生活:
第10回:“香椿叶,黄楝芽,竹笋山茶更可夸”。第13回:“本寺住持上方长老,带领众僧有五百余人,两边罗列,接至里面,相见献茶。茶罢进斋,斋后不觉天晚”。第14回:“未开梅蕊散香幽,暖短昼,小春侯,菊残荷尽山茶茂”。第60回:“着丫鬟设座看茶,一家子见是主公,无不敬谨。”《西游记》中从侧面记录了不少唐代时期的茶具式样及当时的待客茶礼:
第20回:“只见那老儿引个少年,哪个板盘儿,托三杯清茶来献。”端茶的人宜温文尔雅,笑容可掬,亲切和蔼,双手扶托盘,置于胸前,至客前,躬身低声请茶,客人应即起立,双手接过茶并道谢。第26回:“只见一个小童,拿了四把茶匙,方去寻锤取果看茶。”第64回:又有两个黄衣女童,捧一个红漆丹盘,盘内有六个细磁茶盂,盂内设几品异果,横担着匙儿,提一把白铁嵌黄铜的茶壶,壶内香茶喷鼻。斟了茶,那女子微露春葱,捧磁盂先奉三藏,次奉四老,然后一盏,自取而陪。”《西游记》中的体现唐代所喝之茶的工艺和饮法:
第59回:“近侍女童,即将香茶一壶,沙沙的满斟一碗,冲起茶沫漕漕。行者见了欢喜,嘤的一翅,飞在茶沫之下。那罗刹渴极,接过茶,两三气都喝了。”第76回:“要三十个会烹煮的,与他些精米、细面、竹笋、茶芽、香蕈、蘑菇、豆腐、面筋,安排茶饭”。第88回:“树果新鲜,茶汤香喷。三五道闲食清甜,一两餐馒头丰洁。蒸酥蜜煎更奇哉,油札糖浇真美矣。有几瓶香糯素酒,斟出来,塞过琼浆;献几番阳羡仙茶,捧到手,香欺丹桂”。历史上泡茶的发展历史是唐“煎”、宋“点”明“冲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生在明代,在编著中将一些“泡茶”不自觉描写为“提壶冲泡”,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一个小幸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中,所用的茶具茶杯是唐代所没有的。
西游记:师徒四人《水浒传》:从庙堂走入坊间
北宋时期,茶与茶文化已经发展达到一定高度,饮茶之风盛行(详情可见作者另一篇文章《小小一杯茶如何影响四大王朝》)。不过相比于其它三大名著,因为《水浒传》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绿林英雄,这与宋朝时期流行的较为繁复的“点茶”法有所背离,所以作者在关于茶与茶文化的用墨上,结合时代背景,反不及其它名著。
《水浒传》关于茶的描写虽然不多,但依然有不少“点睛之笔”。例如第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中,王婆四次分别用了四种不同的茶来招待西门庆,即表现了当时饮茶种类之丰富(连王婆茶坊这种既无说书,亦无茶博士的微型茶馆都有多种备茶),也暗含了不同的隐喻,读来觉得甚是巧妙:
王婆第一次用的茶是“酸梅汤”,“梅”通“媒”,王婆利用这种方法,提醒西门庆想要和潘金莲成其“好事”,需要借助“做了一世媒”的自己的帮忙。王婆第二次用的茶是“和合汤”,“和合”寓意成就牵线搭桥的和合“好事”。王婆第三次用的茶是“姜茶”,一是表现了不畏清早天寒就等在茶坊门前的西门庆“心急”的情绪,二是姜属热且味道辛辣,这是暗示西门庆要趁热打铁,心狠手辣。王婆第四次用的茶是“宽煎叶儿茶”,表示王婆让“煎熬难耐”的西门庆“关心”。四种茶,四个意思,同时也暗含了“酸甜苦辣”四味(宽煎叶儿茶据考证是岩青兰茶,其味苦,性凉。)
除此之外,在《水浒传》中我们还能发现茶及茶文化在北宋时期发展的一大特点:《三国演义》中,茶主要是作为主人招待宾客的一种“媒介”,基本发生在文人士大夫阶级的家中;到了唐代背景的《西游记》,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山野村夫,都有了以茶待客的习惯,发生场景以家、观、庙为主;以宋代为背景的《水浒传》,茶更多的出现在了商业化的茶楼、茶肆、茶坊中,从比较“私人”的非盈利性质场景发展为公共盈利性质场景。
这种“用茶”阶级、场景的变化,体现了茶及茶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普遍性和适用性。三部历史著作、三位伟大作者,他们没有刻意去为了“说茶”而写茶,但在不经意的笔转腾挪间,我们就能明显体会到这种变化,说明了茶对文人、文化作品潜移默化影响之重之深。
水浒传:好汉图(部分)《红楼梦》:茶之集大成者
所谓“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作者曹雪芹在书中对于茶的描写多达四百九十三处,包含了茶俗、茶礼、茶叶、茶具、泡茶用水等等,可称古代文学作品中“说茶”的巅峰。
《红楼梦》中,将茶细致的分为了家常茶、敬客茶、品尝茶、药用茶等。
家常茶:包括漱口茶、解渴茶,解暑茶,伴果茶、饭后茶等。敬客茶:包括献客茶、留客茶、孝敬茶等。品尝茶:西湖龙井茶、云南普洱女儿茶、安徽六安茶、福建“凤髓”茶,湖南君山银针茶,泰国进贡暹罗茶等。药用茶:普洱茶、杏仁茶、酸汤解酒茶《红楼梦》中所描写的泡茶用水:
旧年蠲的梅花上的雪水、新化的雪水、叶上所带宿露、旧年蠲的雨水等《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部分茶器:
瓷器:成窑五彩小盖盅、官窑脱胎填白盖碗、钧窑鬼脸青花翁漆器: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茶盘玉器:绿玉斗葫芦器:颁瓟斝牙雕:星犀竹雕: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大海《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部分茶诗:
写夏夜的:“倦乡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写秋夜的“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写冬夜的“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部分茶风俗:
迎客茶、吃年茶、茶定、奠晚茶等风俗。《红楼梦》集明末至清中期百年间饮茶文化之大成,极尽风雅。
红楼梦:众美图从“茶禅一味”中,我们领略了茶文化与禅文化相结合相发展;从“茶税历朝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了茶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紧密的联系;而从“四大名著”的角度去看茶,我们能通过文学作品中作者们的笔触,以茶为媒介,隔着时光的流纱去窥探前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
或成礼、或明志、或风雅、或市侩,可居于庙堂,可潜于山野,茶从时光那头走来,飘香中华五千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