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年3月26日—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李可染从年开始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工作,后来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界变革的呼声日高,提倡新国画。于是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北国风光年作
李可染的山水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其艺术语言集中体现在浑厚深邃、静默灵动的美学表现中。《北国风光》将诸多绘画元素与艺术语言统一在不足4平尺的盈盈画面中,而其恢弘气势却已溢出画面,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子嗣的心间。作者将各具象征意义的宝塔山、黄河、长城、红太阳、松林、山脉等融汇成一幅美好河山的胜景,传达出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东方红,太阳升,祖国山川大地都披上了朝霞的红色光晕,宝塔山在最为近景处的山顶屹立,似灯塔般指引着方向;母亲河顺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流淌,隐约传出历史的车轮声;长城在蜿蜒中奋力前行,诉说着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
纵观李可染的山水作品,多以“黑”、“满”、“崛”、“涩”为特色。此幅却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不由得让人想起令人过目难忘的《万山红遍》。同样是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红色题材,《万山红遍》浓烈激昂、酣畅淋漓,《北国风光》则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毛主席词意图设色纸本年作(万元,年11月北京华辰)
雄关漫道·苍山如海(万元,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
《雄关漫道·苍山如海》取材自毛泽东诗意。构图与技法呈现出李家山水的典型特色:主景几座山峰巍然耸立,着意强化了山体平面感,更显其顶天立地、高大雄浑;远景以疏简的笔墨勾勒出群山延绵的气势宏大,突出空间与意境之深远。无边无际的苍翠峰峦间,无限延伸的山路上则是行进中的红军,红旗飘扬、英姿勃发,可谓气势如虹。画面结构极为单纯、笔墨极为丰富,一座座、一层层的山峦化为更加整体、宏伟的山峰,气势磅礴、意境广阔,壮景与词意相互呼应,雄沉壮阔,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诗词中气势如虹,慷慨激昂,充满着乐天达观、笑看风云的大无畏和乐观主义精神,完全充盈展现於《雄关漫道·苍山如海》的画纸之上,画面的内在意韵与美学张力由此可见一斑,实为李可染毛泽东诗意山水题材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设色纸本年作(万元,年中国嘉德)
李可染于年至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之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
第一副创作于年,画幅为2.8平尺,李可染在广东从化创作。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于从化翠溪宾舍。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纸本水墨设色年作
第二副创作于年,尺寸为69.5×45.5cm,李可染在广东从化创作。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三年可染于从化”。此画年出版于第6期《美术》杂志,李可染把它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现藏中国美术馆。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所作。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句意再造了一个艺术世界,在黑红对比中写南国深秋景色,带有理想化的诗意色彩。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设色纸本年作
第三副创作于年,藏于李可染家中(尺幅相对较小)。画右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可染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八大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设色纸本年作
第四副创作于年,年,荣宝拍出.6万元,3.1平方尺,现为私人收藏(海外华人林百里)。左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主席词意,一九六四年可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设色纸本年作
第五副创作于年9月,现属于北京画院。“文革”前李可染曾送北京市美协,“文革”后,发现一件藏于北京画院,该画左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写毛主席词意可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设色纸本年作(万元,年5月佳士得香港)
第六副创作于年9月,尺寸最大,×84cm。目前唯一在市场上流通,年曾在香港佳士得中国近代画场上拍出万港元。年保利春拍上估价2.8亿元人民币的《万山红遍》就是这张。该画左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可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设色纸本年作
第七副创作于年10月,现属于北京荣宝斋。应荣宝斋之邀,李可染为建国15周年国庆画了一个大幅,此幅右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建国十五周年大庆,可染写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此件现藏于北京荣宝斋。
万山红遍设色纸本年作
韶山年作(万元,年5月北京诚轩)
作于年的《韶山》,在李可染《韶山》山水画创作中最早的一幅,也为那个时代的红色文化留下了印迹。在这幅画中,只见许多人打着红旗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他们不是旅游,而是来瞻仰毛主席故居的,一组穿绿军装,斜背挎包的年轻人正在旧居前举手宣誓。人群中有不少是佩戴红臂章的红卫兵。环境、人物、情景都留下文革初期红卫兵大串联时期的印迹。然而整个画面没有浮躁和喧嚣,而是与大自然和谐的宁静、幽美。画中所表现的树木都是韶山冲具有的品种,不管是什么树种,树干一律笔直这对于全画的虔诚、肃敬的气氛显然起了重要作用。这样的树木形象也见于他同时期的作品如《井冈山》等画,作者在其它作品中,画树木总是把枝干勾得力求丰富,变化多姿,成为他的山水画中“表情”的重要因素。而在《韶山》、《井冈山》中,那些一律笔直的树,也是一种“表情”,是为着营造一种崇高的氛围而创造的一种绘画语言。
李可染的《韶山》一画,没有高山大壑,而是一种清幽宜人的山居环境。烟岚环绕,清爽湿润。中景与近景、远景树木茂密,相互呼应,有着异常丰富的层次。画家是在题材和画法上都受到种种限制的情况下,从不自由中求自由、求丰富、求变化、求节奏、求深厚、求意境、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表现。
这幅年创作的《韶山》,16平方尺有余,横幅画面,表现的主题虽然是群众参观毛泽东故居的情景,但画家在处理题材时,有意将整幅画作定位为叙事性的山水画,如实描绘出韶山冲的景象。全画写实而又略带小写意的用笔,使色墨盈润,层次井然。
《革命圣地韶山》这幅画的行文走势,横书、竖写,一律自左起往右行。此种书写体势、款式考究特别,画面层次丰富。若与李可染一生创作的大量山水画比,应该看作是一位山水大师在特殊年代创作的特殊山水画。
我们从《韶山》特别的风格,能够追踪到历代民间艺人组织画面、结构和剪裁自然万象的本领,还可以追踪到民间审美趣味,例如:大胆使用红与绿原色,产生强烈对比;创造爽朗、和暖的情调气氛。韶山,是整个幅面不算很大的山水画,在单纯之中融入了丰富的美学元素,给人以深厚浓烈的美感。这里吸收了古代青绿山水和石窟壁画的装饰意味。展示毛泽东诞生地素朴的农舍造型以及结构美——从屋顶、墙壁到墙基,再到门窗,无不精心刻划,分寸适度,恰到好处,获得简洁、臻丽的整体效果,传达出温馨而光辉的感染力和厚重的历史感。
此幅《韶山》创作于年,是李可染同类题材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幅(.5×.1cm),构图完整,经过多次加工,成为李可染的经典构图和革命圣地山水创作的集大成之作。目前所知,文革期间的的年,李可染从牛棚被召至北京饭店作布置画,即有一稿未及署名的《韶山》(.8×.2cm);年李可染下放丹江,又画有一稿《韶山》(71×cm);年,李可染在对前两稿的基础上,斟酌构图,细心经营,创作出这件巨幅《韶山》(.5×.1cm)。与前两稿相较,此幅《韶山》画家加强了整幅画面的空间感和叙事性。在纵向上,前景的水塘愈加开阔,松柏笔直而立,树冠相互掩映;中景主席故居成为视觉的中心,背后绿树成荫,层层推向天际。在横向上,画家拉宽了整个画面,右侧宽阔的水田和掩映林间的新居将视线引向远方。在叙事性上,画家通过勾勒大量的人物,表现出来自全国的工农兵高举红旗到韶山参观的场景。画家巧妙地将参观的人群分成数组;有的正走向故居,有的已参观完毕,有的正合影留念,有的则席地而座,相谈感想。不同的人群点缀了整个画面,让画面丰满而鲜活。
漓江纪游设色纸本年作
画中群山序列,犬牙高低,参差交错,随水道曲折迂回,层层推进,由近至远。山以浓墨重色写成,块面厚实稳重,有如盆景假山般一座座布置于画面中。水道穿插,留白形成水面,靠山边缘以淡墨晕染出倒影,从深浓墨色过渡到留白,色调明暗变化平衡了画面厚重的体积感,取得视觉上协调的效果。可染先生在题识中说,这幅画的构图是运用传统“以大观小法”,也就是消减远近透视大小差别,人为地扩展境界,将漓江山水的奇秀蕴籍,不同角度山势的深远高远,用艺术家的“心游”共冶一炉。所谓“人在漓江边上,终不得见此景也。”艺术家以无限的自由描绘的不是眼中之景,而是心中之境。
黄山风光设色纸本年作(.5万元,年6月北京嘉宝国际)
黄山烟霞图镜心设色纸本年作(万元,年9月山东天承秋拍)
丹霞枫林设色纸本年作(万元,年11月中国嘉德)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违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