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燕大爷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茶文化

茶作为现代国际性一大饮料,发祥于中国。是与中国农耕型饮食分不开的。茶相传发轫于神农时期。最初将其作为一种药物被使用。例如神农尝百草,一日中七十毒,遇茶而解。这反映的是神农氏族为拓宽食源所作的尝试。

古代对茶的称谓有许多,唐陆羽在其《茶经》中说,“其名一日茶,二曰掼。三日鼓,四曰茗,五曰藓”等不下十个称呼,其中对“茶”的称呼最多,陆羽根据茶字之意将茶字减少一划而成为“茶”,并规定了茶字的形、音、义直至今未变。据认为,茶早在-年前就被利用了,《尔雅》称茶为“榄”。

陆羽雕像

汉代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称茶为“荈诧”并将其与二十多昧药材并列。这是中国关于茶作为药物的最早记载。此外东汉扬雄的《方言》、华佗的《食论》、壶居士的《食忌》中都有对茶的药理记述。公元年左右东晋的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中多处谈到茶事,谈到在周武王率南方八国于公元前年伐纣。

将其宗姬于巴地,“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麻、织、鱼、盐、铜、铁、丹、漆、茶……皆纳贡之”。中国多年前在巴蜀这一地区,茶已作为其优质特产之-.进贡朝廷,说明该地区对茶的栽培史则应远远地超过这一年代。而作为茶树的原生种茶属科植物则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了大约有六七千万年历史。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事的起源地,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巴蜀地区是茶叶文化的摇篮。古史传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但据史学界认为。依据文字记载与茶具实物的历史遗证,都说明秦汉以前是将茶叶作为药物利用的,而真正将茶叶作为饮品的赏心茶事者则在战国以后。秦国军队人蜀向蜀人学会了饮茶,并将之传播出来成为全国茶事之源。那么蜀人又是从什么时期开始以饮茶为乐事的呢?

五谷

茶的饮用

可能来自新石器晚些时期的一种史前习俗,就像鄂伦春人曾用“泡黄芹,亚格达的叶子为饮料”的习惯一样。茶的饮用将人类“渴则饮生水的动物性陋习,上升成一种人的文明饮水行为。西汉时,饮茶已成为上层社会日常生活中颇为讲究的事情,西汉王褒在《僮约》中记云,“脍鲍鳖、烹茶尽具。”说明西汉时成都一带人们不但饮茶成风习,还具有成套考究的专用茶具。汉魏六朝以后茶事重心先东移,再南移,及至唐代在全国各地勃勃发展。

唐人杨华的《膳夫经手录》记载了这一发展的趋势,“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感矣。”在陆羽的《茶经》中第一次列举了中国唐时有八大茶叶产区,分别是:山南,峡州、襄州、荆州、衡州、金州、梁州;淮南,光州、义阳郡、舒州、寿州。蕲州、黄州;浙西,湖州、常州。宣州、杭州、睦州、歙州、润州、苏州;剑南,彭州、锦州。蜀州、邛洲、雅州。泸州、眉州、汉州;浙东,越州、明州、婺州、台州;黔中,思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福州、建州、韶州、象州。

《茶经》节选

唐代茶叶文化发展最突出的是人对茶叶的价值观空前地提高,社会上的人懂得享用茶叶的越来越多。唐着名诗人元稹的宝塔诗《茶》云:这首诗对茶的特点。加工、烹煮、饮用、功效作了高度概括。并提出“诗客”与“僧人”两种具有高等文化结构的特殊群体对品茶的精神感受。唐代茶事的繁荣应特别归功于陆羽以及一大批着名的知识分子。如李白、刘禹锡、白君易、孟浩然等他们无不嗜茶,无不留有许多咏茶诗句。他们“通道复通玄、名留四海传”。一方面将茶叶宣传成无人不知无人不爱的日常生活用品;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开拓和提高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唐代茶事已由单纯的敬饮奉茶的待客礼仪发展为以茶为集的“茶会”、“茶宴”的联谊会友活动。

唐代诗僧皎然诗云,“晦夜不生月,琴轩犹为开;墙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晚景屡斐回。”《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茶客们一方面“茗爱传花饮”,欣赏茶的色、香、味、形;另一方面“诗看卷素裁”,相互赋诗言志,作画抒情。从饮茶的享受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充分地体现了中国茶道的“恬、雅、洁、静”精神意义,亦如唐人斐汶在《茶述》中所概括的那样,“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至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茶具与茶叶的制作与其饮茶用水烹煮一样,在唐之前虽已有些讲究但还是较为简单的。经过陆羽的《茶经》点染教化之后就要更加地讲究起来。自陆羽始对茶具具有成套的设计,在《茶经》中,陆羽共列了28种烹饮茶叶的器具与设备、组合的一套茶具。

茶具

其功能齐全,结构合理,共由29件组成:风炉:铜、铁或泥质,三足形似古鼎。灰承,即接灰所用的铁盘。炭墼:即六棱铁棒。火夹:别名称“筋”,就是火钳。竹夹:小青竹制成,长1.2尺,一端的1寸处有节,余皆剖开成夹。用来夹茶烤时,白竹出汗,利用其秀气为茶叶增香。纸囊:即用双层剡藤纸做的纸袋,贮放烤茶,有较好的保香性。碾:由碾轮与碾槽构成。可用橘木,其次梨、桑、梧、桔等木制作。用于碾茶末之用。

拂末:用鹅毛制成的扫茶末用具。罗及谷罗:即用大竹带制成的罗筛与罗筒。用于筛茶末贮藏茶末之用简上有盖。滤水囊:即滤水工具,用生简编织的滤水网兜与用绿色丝编织的工具袋叫绿油囊。釜:即生铁锅,亦有石、瓷、银锅等,锅边宽,锅脐长,加热在正中,沸腾水味醇正。交床:十字行木架,上板中空,支持锅之用。瓢:葫芦剖为二制成,也可以木制叫牺杓。

古鼎

木夹:用桃、柳、蒲葵、柿心木或竹制成,长1尺,两端包银。鹾簋:鹾即是盐,簋为圆形的盛盐器皿。揭:竹制取盐用具。则:量器,其形有如汤匙、勺之类?碗:饮茶用碗,以越州生产的为最好?水方:用青杠、槐、楸、梓等木制的盛水方斗,可盛1斗水?熟盂:用瓷或陶砂制成的开水盛器,容积2升。涤方:用楸木制成的洗涤茶具之器。滓方:似水方,收集茶渣之用,容积5升。畚:白蒲草编成,放茶10只之用。管:竹子编成的圆形盛物具。具列:木。竹制成的床或架,用以贮方陈列所有器具。都篮:装盛所有器具的竹篮。巾:用粗绸所做的洗涤抹布?扎:用茶萸夹棕榈纤维制成的刷子。

上述可见唐代的饮茶已是十分繁复,文人墨客大都以斗茶取乐。斗茶不同于茶宴,而是一种茶赛,互比茶品的高低品第,故又称茗战。茶宴起之于汉,斗茶盛行。唐宋及至宋末,发明了蒸青散茶制法,饮用散茶时不碾成碎末,也不用盐调味,而是直接冲泡清饮,重视茶叶固有的清看之气味。茶叶的品种也在迅速地丰富多样起来。据统计分类,现代中国名茶共约有八大类,二百一十五个品种。即:绿茶类种;红茶类10种;乌龙茶类16种;白茶类4种;黄茶类10种;黑茶类5种;紧压茶类16种;花茶类7种。还有其他非茶之茶类26种,可谓是泱泱大观。

古人斗茶

茶汤之水

中国特别讲究制作茶汤之水,对饮茶所用之水的认识从陆羽时代可谓到了精妙极致。鉴水大家历代频出,出神人化,精及毫巅。如陆羽《茶经》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唐人张又新的《剪茶小记》载。

宋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明代徐献中的《水品》、田艺衡的《煮泉小品》;清代汤蠹仙的《泉谱》等都对泡(煮)茶用水的品级作了极有品味的评述。这些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茶水雄论,闪耀着中华农业文明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慧与深厚的人文意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活饮用水的鉴别则通过理化测试的方法评定等级,但在传统的“辨味识源”方面依然具有一种神秘的崇高境界。

参考资料《饮食文化导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