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写了一本《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向西方读者介绍描述了艰苦奋斗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前夕,凤凰卫视特邀中国日报记者聂子瑞,前往革命圣地延安,追寻斯诺书中留下的线索,亲身感受延安这些年来的变化。敬请观看本期皇牌大放送《黄土地上的红——美国小哥走延安》!
聂子瑞看《西行漫记》
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ErikNilssan的中文名叫聂子瑞,他来中国已经15年了,第一站他登上了位于革命圣地延安的宝塔山。斯诺在书中曾经这样描写延安市的地貌:“这在景色上造成了变化无穷的奇特、森严的形象——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
聂子瑞在宝塔山
在距离延安四十多公里的南泥湾,聂子瑞见到了76岁的侯秀珍老人。她的公公刘宝斋是原三五九旅的老红军,后来留在南泥湾,身体力行传承南泥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80年代,刘宝斋把这份重任交给了侯秀珍。
侯秀珍老人与聂子瑞
聂子瑞问她:“那你觉得年轻人来这里的话,他们可以学习什么?”侯秀珍说:“现在虽然说我们国家好起来了,我们还要去动脑袋,我们还要去干,天上不能掉馅饼,我们中国人还是这样。”
回报大自然以绿色
吴起县是长征胜利的落脚点,现在的它更是添了一抹新风采。上世纪90年代,吴起县响应国家“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口号,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被称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在这里聂子瑞拜访了曾任吴起县南沟村村支书22年的闫志雄。
闫志雄与聂子瑞
年,南沟村退了多亩耕地,闫志雄又开始担任起了带领村民种树的责任。聂子瑞在美国也走过田间小道,但是这种黄土地,他是第一次见,很好奇在这里种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闫志雄介绍说:“咱们陕北种树最大难题就是气候干燥,如果像人家南方,人家雨水多的这块,很可能一年两年就成功了,但是我们十年都成功不了。”
为了保证树苗成活率,村民们想尽办法,春季栽了没活的,秋季再补,人手不够就把亲戚朋友都拉过来。闫志雄回忆说:“舅舅,小姨子,外甥都来了。在他们家吃住、管饭。一块干。”年复一年,持续二十多年,才有了今天的景色。得益于退耕还林的硕果,吴起镇南沟村现在已经打造成了一个生态旅游度假村。
吴起镇南沟村
脱贫奇迹靠什么?
今年2月25日,安塞区化子坪镇党委书记野根利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荣誉。为了与这位“明星”见一面,聂子瑞来到了安塞。他刚与野书记见面,就品尝到了新鲜的反季节水果。这小小的甜瓜里,就藏着脱贫的秘诀。
野书记与聂子瑞
聂子瑞跟着野书记,来到了化子坪的大棚中。大棚一般地处背坡,倚靠着又厚又高土层,所以保温保暖,光照充足。这些条件保证了大棚蔬菜的茁壮长势。现在整个项目产值大概在—万人民币。
大棚
聂子瑞问大棚种植户高志宏:“您在外面的时候可以赚多少钱?”高志宏说:“有时候自己打零工,有时候三天五天也找不到活。你找到活,一个月也就是三千多左右。所以对我来说供两个学生的话肯定不得够,费用肯定赶不上,所以我就选择了种植。”现在老高每年的收入稳定在8万元左右,当年为供孩子上学向亲戚借的一万多早已还清,还在安塞区买了房子和汽车。
大棚种植户高志宏与聂子瑞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野根利仍然记得当年的艰苦时期。年他最忙的时候,有一个月都没有回家。野根利回忆说:“前十天家人可能还打电话,询问这个怎么还不回来呀,有什么事呀,再到时间更长了,习惯了,就说打个电话你安心工作吧,忙你就忙,家里的事有他们。”
诺斯的书里曾经这样描述陕北:“陕北是我在中国见到的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一个农民有地可以多达亩,可是仍然一贫如洗,除非他的土地是在那些有限的肥沃的河谷里,可以种大米和其他有价值的作物。”而现在的陕北改头换面,已经实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奇迹,见证了这个奇迹的证书和奖章,现在被收藏在野根利的办公室里。
野书记和证书
和八十多年前相比,延安的改变太多,这些都被记者聂子瑞看在眼中。可爱的孩子们参观南泥湾大生产展馆,中学校长自费帮助贫困学生。新时代的志丹县还有了“志丹足球”的新名片。他在革命圣地的旅程中还会遇到哪些惊喜与故事?建党百年纪念日前夕的延安现在是何样光景?
本周六晚21:40
凤凰卫视中文台皇牌大放送特别呈现
《黄土地上的红——美国小哥走延安》
敬请留意
编辑:王鼎尧、巴塔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