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程程
6月19日,观众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瞻仰红色文物,了解党的创建历史刘颖摄/本刊
◇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处处革命旧址、一个个鲜活故事在无声地诉说着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革命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红色遗产、刻印在书籍里的激扬文字更加生动鲜活,走进人们的内心,提供精神的滋养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这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最高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最好馈赠 余幅图片、多件套文物实物,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呈现……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在此浓缩、铭刻。 一馆映百年。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从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到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从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到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每一座红色场馆,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份精神的传承。 不仅在展馆里,我国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3.6万多处革命文物串联起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镌刻着革命精神的鲜明标识。 6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 充分用好红色资源,发挥好“红色基因库”作用,才能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做好新时代红色资源保护管理运用工作,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科学推进。加强红色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和整体保护,深挖红色教育潜力,深化红色资源价值阐释传播,让“中国红”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激发红色基因巨大能量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着两份珍贵的手稿,一份是马克思在年旅居布鲁塞尔期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手稿,一份是马克思为了出版法文版《资本论》,致出版人的六封信。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年夏天,上海法租界一座二层居民小楼,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为着同一理想走到一起。 当他们举起右拳,决定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也就具备了思想先进、信仰坚定的精神特质。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刘荣刚认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可以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增强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红色资源见证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 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炎炎夏日,一大早这里已是人头攒动。 推开纪念馆厚重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历史组画,上海、南湖、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一个个红色地标,带领参观者走近百年伟大历程。 “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封封电报、一个个故事,将人们重新拉回到那个历史年代,在同一时空中与党史人物对话,实现心灵上的交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智认为,这有利于对党的百年历史的立体把握和准确认知,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有力武器。 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传统。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着新中国文物部门接管的第一件文物,编号为号的特殊文物,这是反动军阀杀害李大钊同志使用的绞刑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从董存瑞到江竹筠,从焦裕禄到谷文昌,从黄大发到郑德荣……在站起来的浴血斗争中,富起来的艰辛探索中,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总有共产党员为了信念不畏牺牲,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艰苦岁月默默奉献,为国为民披肝沥胆。 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周婧看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不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荣历史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而且展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风范、革命先烈和先进模范的英雄事迹、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开拓创新的伟大精神。 红色基因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一旦被激活,就能产生强烈共鸣。 受访专家表示,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但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传承中焕发红色基因的时代光芒,是筑牢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基座。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革命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红色遗产、刻印在书籍里的激扬文字更加生动鲜活,走进人们的内心,提供精神的滋养,定能在新时代激发出红色基因的巨大能量。 摸清红色家底讲好红色逻辑 红色资源承载着一个个闪光的历史记忆,是重温党的辉煌历程、传播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 加强科学保护,首先要摸清红色“家底”,需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 据了解,国家和地方已组织开展革命纪念馆、可移动抗战文物、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等多项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将开展革命文物的专项调查,实行精准化管理,摸清每一件文物是什么情况,及时把新的革命文物纳入文物保护法的管理范畴并核定公布新的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会根据调查情况,及时更新完善革命文物数据库,向社会公布,做到让大家能查、易查、可用。 “通过专项调查,梳理挖掘红色资源,形成相关目录,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应修即修。”周婧说,同时细致分析红色资源的具体形式和特点特质,探索如何运用先进技术保养、维护、修复红色资源,研究如何运用融媒体形式更好地展示、宣传红色资源。 加强科学保护,还需强化相应的法治保障。周婧告诉记者,当前红色资源保护的相关规定散见于文物保护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未能涵盖所有红色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完善红色资源相关立法,发挥立法的引导推动作用,是保护红色资源的前提和基础。”周婧说,制定专门法十分必要。 为红色印记“保驾护航”,部分地方正在加强制度建设。《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决定》《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等一批法律法规已开始施行。 在加强科学保护的同时,还要着力开展对红色资源的系统研究。受访专家表示,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挖掘出红色资源背后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才能有效改善红色资源保护管理状况。 “系统研究要立足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实践,深入分析红色资源,仔细研究实物、文献、口述史料,讲清楚红色资源相关历史事件、历史过程,从中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周婧说。 系统研究也是运用好红色资源的重要依据。 “用好红色资源,不能仅停留在讲解史实的层面。应进一步阐释好贯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张智表示,这样才能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受访专家建议,进一步有针对性地着力做好研究性保护项目,有意识地开展红色资源保护运用的科学研究,不断提高保护维修的科学水平和应用传播的实际效果,切实使红色资源在保护下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更好地保护。 增强红色精神穿透力 夏末的闽西上杭古田镇,漫山青翠,溪水潺潺。“红色文化研学之旅”成员,唱着革命歌曲,走进古田会议会址瞻仰。会址背后的山上,“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庄严夺目。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会“说话”,保护好是前提、管理好是核心,运用好是目标。 结合红色资源特点,探索进行文艺创作、旅游开发、文创产品研发,形成红色产业链,打造精品展陈,不断提升红色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红色文化学习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是以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成果助推红色资源保护的有力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沙江巨型水电站、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港珠澳大桥、浦东开发开放主题展馆、湘西十八洞村……一大批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历史成就的超级工程、大国重器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代表性村庄,纳入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目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达个。受访专家表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通过探索实现多场馆、跨领域联动协作,推动红色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展示党的红色历史、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给观众以深刻启迪,已成为红色旅游高地。 如今,实景式展演、沉浸式体验,成为了红色旅游关键词。 江西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多名演员在由废弃矿山改造而成的演出场地上实景演绎《浴血瑞京》,生动再现苏区时期战火纷飞的历史场景。陕西延安连续推出实景演出《延安保卫战》《黄河大合唱》、舞台剧《延安保育院》《红秀延安》等体验类旅游节目,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往观看。 在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邢爽看来,互联网、VR、3D艺术影画等新技术手段以及自媒体传播形式,正在助力红色资源突破文物陈列、图片文字介绍等传统展陈方式的局限,搬上银幕、走上舞台,令红色故事“活”起来了。 红色资源的珍贵价值,更多地在于它带给当下的思考和精神滋养。 宝塔山下,延河水边,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在延安中国红色书店开展的《朗读者》活动中,一位中学生把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献给这座红色城市。 书店不仅成为延安的文化地标,把红色书籍传递到读者的手中,也引领人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喧嚣的都市建起清静的精神家园。 运用好红色资源,育人铸魂是题中应有之义。 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开展以来,香山革命纪念地接待观众超过万人次;古田会议纪念馆配合全国百余家媒体完成“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活动”,接待游客约万人次;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累计接待观众.6万人次;抗美援朝纪念馆共讲解多场次,接待40万余人……红色资源助力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受访专家建议,强化红色资源教育功能,加强市场化探索,以受教育主体需要为导向,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个性化、多元化红色教育产品,让红色精神的穿透力更强。同时,鼓励龙头文旅企业创新“红色研学+”模式,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遗留下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民族文化的象征。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这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最高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最好馈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