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战时期,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着抗地演剧三队撤退,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眼前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翌年一月抵达延安,酝酿已久的诗情爆发,写成了黄河诗章,在农历除夕做了朗诵演出,时任延安艺术学院音乐系的冼星海备受感动,在一个小窑洞内抱病连续写了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音乐作品。
10月10日至13日,由陕西省委网信办主办,延安市委网信办、华商网承办的“黄河安澜·津润三秦”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安塞区、延川县、延长县、宜川县、洛川县全方位挖掘展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陕西担当。
陕西省委网信办主任柯昌万为采访团授旗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延安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中南部,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黄河顺着晋陕峡谷蜿蜒南流,自北而南流经延川、延长、在宜川县出境到渭南市,全长公里,涉及3县7乡镇个村。 生态大变样黄河成为“幸福河” 90年代之前延安为了农业发展垦荒、森林采伐及药、草的大规模采集,使延安的林草面积急剧下降,有些地方寸草不生,造成整体环境质量下降,导致自然灾害频发。90年代成为沙尘暴高发地区,年平均发生次数为8.5次,平均持续11天。
上世纪80年代的黄河水
年以来,延安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坚持生态优先,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退耕还林作为改善恶劣自然环境、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头号工程来抓。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方针和“合同育苗、押金承诺、两证一签、三单运行”的管理办法扎实推进,把每年的退耕还林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乡村农户,陕北大地迎来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变化。延安市水务局办公主任刘玉洁告诉记者,延安20年退耕还林,全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林.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5%提高到年的53.05%,植被覆盖度由“十二五”末的67.7%提高到年的81.3%,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57.6%。入黄泥沙由退耕前每年的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88%。据延安市委政策研究室的调查统计年至年降雨导致红枣裂果损失率达60%以上。黄河河道挖沙一度成为村民致富的主要来源,挖沙船在河道漂浮,过滤的沙子每吨可以卖到-元,采沙区的村民可以享受分红,还可在挖沙船上打工,月收入能有多元,当时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大多数因从事挖沙而放弃了红枣产业。随着相关业务部门和地方政府以农业产业为主,随着特色农业产业“后整理”的推进,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产业,打响叫亮延川狗头大枣、宜川花椒、延长红薯、洛川苹果等品牌。再现了“水草丰茂、牛羊塞道”的繁荣富庶景象。
今天的黄河
在距离延长县管村不到十公里的地方,流经宝塔山下的延河水一路向东,奔向母亲河黄河,深秋的黄土高原果香弥漫,黄河、青山、红果、金米……农业产业发展正在绘就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多彩新图景。
“我们这里的日照、降雨量、海拔等条件都符合苹果生长的各项指标要求,因地制宜发展苹果产业,现在全村种植苹果1亩。”延长星火燎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刚介绍,年管村建成矮化苹果示范园,当时按照“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由延长星火燎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亩矮化密植苹果园为示范基地带领全村发展认养农业新业态,通过土地流转、托管营销,将全村1亩果园全部纳入认养体系。
走进管村矮化苹果示范园内,可以看到多种智慧农业“高科技”。园区安装的气象监测一体机可将空气要素及土壤因素进行集成,对农事生产进行指导。园区还建设有标准化农事管理系统,将果树科学种植技术与农户联结,系统根据最优果树管理流程提示农户进行农事作业,打造苹果优生环境。
采访团走进延长管村矮化苹果示范园
好品种、好环境生长的好果品也必须要有好销路,营销端的创新为管村苹果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过去,农产品销售难是农户面临最大的问题,现在农户加入合作社后,由合作企业对接市场大大降低了滞销风险,通过这样的销售模式,我们的苹果每斤每年至少增加三到五毛钱。”七里村街道办党委书记孟新良介绍,近年来延长县七里村街道办积极引进电商企业,开展线上直播和认养等销售模式,仅年扶贫日当天的直播销售活动销售额将近万元,目前,线上营销也已经实现从“认养一棵树”到“认养一片园”,辐射带动周边果园提质增效。
年,管村苹果收入达万元,在科学规划的引领带动下,全村产业发展向好、返乡人才逐步增多、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逐年提升。如今,距离管村矮化苹果示范园建园已经过去了六年时间,园区内苹果进入生产期。孟新良介绍,今年园区苹果的初步价格已经在每斤四元左右。从散户种植到规模化种植,从在村里愁销路到主动出击,从混级混价销售转变为分级分价销售……管村苹果已经没有曾经种不好、卖不出、难增收的情况。
宜川花椒
宜川县集义镇马树坪村村民付长红在接受“黄河安澜·津润三秦”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记者说,“我们村的地种花椒特别好,今年我家五千斤花椒都已经卖出去了,现在基本靠花椒就可以实现增收致富。”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对花椒产业的支持帮扶和沿黄公路的开通,付长红的日子像花椒一样越来越红火。
靠种植花椒就能过上红火日子,以前付长红没有想到。集义镇位于宜川县城东南部,南接韩城,东隔黄河与山西乡宁相望,西临黄龙,北靠丹洲,虽然在黄河岸边,但曾经大多村民对黄河的印象却是“可望不可达”。在付长红和乡邻的心中,曾经种植花椒“盼头不大”的原因正是由于弯绕的砂石路出行不便,村民们销售难,客商也不愿意进村收购花椒。现在,付长红出了院门沿着水泥硬化路走十来分钟,就可以到达黄河岸边,家中的花椒也早早被客商收走。
“我们马树坪村花椒种植已经近三十年了,以前交通不便群众出去学技术难,所以花椒树基本都是自然生长、管理粗放,花椒品种和质量不够优质,随着沿黄公路的开通,近年来政府组织、群众自发前往外地学习参观花椒种植优秀经验方法,并请专业人员进村现场指导。这几年,我们村的花椒品种升级,品质更好、产量更高、效益更好。”马树坪村党支部书记梁红文介绍,经过培训,现在种植户技术基本成熟,经过品种升级和专业修剪花椒可以增产30%到40%,品质也大大提升,花椒色气好、亮度好、味道大、颗粒饱满,不同品质的花椒每斤差价可达十元左右,优质花椒为种植户增收不少。
集义镇镇长段海涛介绍花椒提质增效相关情况
在集义镇,和马树坪村发展变化相似的村庄还有许多。集义镇镇长段海涛介绍,集义镇的主导产业就是花椒种植,全镇现有花椒3.7万亩,年产量约万斤,产值约1.4亿元。由于气候环境的划分,集义镇花椒种植占宜川县花椒种植的三分之二。近年来,集义镇通过老园改造、提质增效、品种更替,将花椒小产业做成了主导产业,带动黄河腹地村庄的老百姓们生活越来越好。
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介绍石坑客土大苗栽植技术
“我们坚持用‘工匠精神’,不遗余力地把生态林业建设落实到造林绿化上,落实到林地林木管护上,落实到群众致富奔小康上,落实到宜川经济社会发展上,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在接受采访时说,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生态宜川”的品牌初步显现,宜川大地“由黄变绿”。森林覆盖率从年的56.87%提高到目前的59.63%,实现了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的持续增长;稀有物种“由少变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从余只增加到0只以上,世界濒临灭绝的原麝、金钱豹再次出现,鸳鸯、黑鹳、大鸨等诸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重新回归;宜川百姓“由穷变富”。全县累计发展经济林45万亩,其中果树40万亩,形成了“林木抓果业、林草养畜禽、林景搞旅游”的生态富民发展模式,有效带动了北部塬区苹果产业和西南林区干果经济林的协调发展,使广大群众真正实现了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梦想。以文塑旅奏响“田园牧歌” 安塞区南沟村是“黄河安澜·津润三秦”采访团离开延安市区采访的第一站,南沟村毗邻延安市区,北连枣园革命旧址,南接万花风景区,属于延安半小时经济圈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文明,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环境有很大旅游的开发潜力。不过,曾经的南沟村“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发展旅游业是大家想都不敢想的事。
采访团走进安塞区南沟村
南沟村支部书记张润生介绍,十多年前南沟村通过退耕还林让“荒山”变“绿山”。年延安遭遇强降雨南沟村窑洞大部分受损,村上借灾后重建的机会又提升了村民居住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政策指引下,南沟村引进本村外出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回乡创业,全面启动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南沟村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曾经南沟村的“三难”问题已经彻底解决,村民不再被出行难、娶媳妇难、干事难所困扰。南沟村驻村干部刘玉介绍,南沟村采取“支部引领、企业带动、合作经营、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通过建强支部班子,转变群众思想,引进龙头企业,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
航拍南沟村
如今,“生态南沟”已成为安塞区文化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和周边群众体验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据了解,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自正式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产值0余万元。现在的南沟村由偏僻落后的贫困村嬗变成为全国扶贫经验交流示范基地、延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企业发展、村民富裕的“三赢”目标,建立了企业、村集体、群众收益链接机制,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南沟路径”。 仅延川约70公里的河段内,就有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乾坤湾、清水湾等5个大转弯,黄河在这里浑然天成的5个巨型大湾,气势恢宏,是天造地设的地质奇观,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地理》杂志评价这里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由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水在流动过程中自然会向一侧偏转,致使一边的河岸冲刷严重从而形成弯道,又在复杂的湍流冲刷机制作用下形成回转。黄河自然形成的这些大湾,以乾坤湾的名气最大。乾坤湾镇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该镇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旅游引领,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主要发展思路是“围绕旅游办一切事宜”,让周边村民积极融入旅游产业链条。
气势恢宏的乾坤湾
从乾坤湾景区出发,仅10分钟就可以到达碾盘村,碾畔村是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村落,背山向阳,一排排窑洞上下排列左右为邻,窑洞建筑为土石结构,一般以3孔或5孔为一院落。随着伏羲码头、红军东征纪念馆、碾畔村民俗博物馆等景点日渐增多,乾坤湾景区人气一日比一日旺。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郝世斌自筹资金在主景区开了一个平米的超市,主要售卖陕北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等。这一年年底,郝世斌一算账,卖凉粉和开超市收入20来万元,他主动向村两委申请脱贫退出。用郝世斌的话说:“我这辈子最大幸福,就是沾了扶贫和乾坤湾景区的光。”
每个大院落门外安一盘大碾故而得名为碾盘村
碾盘村主要靠乾坤湾景区的带动,紧紧围绕“旅游+一切”的模式,比如说旅游+农家乐,旅游+民宿,旅游+电商,旅游+就业创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好风景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好“钱景”。
宜川县委宣传部部长高娟向采访团介绍宜川文旅融合情况
宜川县委宣传部部长高娟在接受采访时说,“文出两川、武出三边”两川就指的是宜川和延川。宜川文脉厚重,特别是云岩县令张载,提出的“横渠四句”对宜川后世政治、文化、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道出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让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牢记初心、践行使命。宜川蒲剧、胸鼓等民间艺术独具特色,在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方面宜川县壶口镇立足区位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充分挖掘黄土高原、晋陕峡谷、知青旧居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以“黄土情、黄河魂、生态游”为特色的全域旅游示范镇,形成“吃农家饭菜、住陕北窑洞、品农耕文化、赏黄土风情”的乡村旅游模式,塑造了“民风淳、村庄美、特色靓”的乡村旅游形象。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坐落于壶口镇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中段,属陕西省宜川县与山西省吉县共享。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面收束狭如壶口。壶口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米,在不到米长距离内,被骤然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黄河之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奇观。
航拍壶口
“欢迎大家,有空多来壶口走走,我们现在跟之前不一样了,成了国家5A级景区,你们看看这景区配套设施真是应有尽有,所有的项目都是对照国家5A级景区创建标准建设的。”宜川县壶口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王思宣饶有兴趣地告诉记者。
据介绍,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目前已经建成了景区景交车、南北游客中心、智慧旅游系统等一批配套服务项目,同时健全了医务室、母婴室、警务室、邮政邮寄等服务性功能;在持续提升景区服务功能方面还运营了《黄河大合唱》、4D弧幕影院、古渡口小镇、地质博物馆、直升机空中游览、九曲黄河漫游体验馆等观光体验、文化体验类项目。
宜川县壶口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王思宣接受采访
丰富的文化旅游项目不仅给游客带来了奇妙的体验,同时也带动了宜川当地群众的就业。在壶口岸畔,头裹白羊肚手巾,雄浑有力的敲打着壶口斗鼓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贺东朝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自从壶口瀑布旅游区增加了实景演出项目,像贺东朝一样祖祖辈辈务农的庄稼汉,纷纷走出家门,来到壶口瀑布岸边搞起了旅游服务业,附近村民们通过参演《黄河大合唱》实景演出、种植特色农产品、开设农家乐等方式走上了致富增收道路。
宜川县壶口镇桃曲村村民贺东朝
如今的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不再仅仅是一个“风景区”,而是黄河文化的灵魂与集大成者,是当地百姓就业增收的“致富桥”,是延安红色旅游的一张名片,更是全国中小学开展教育实践、红色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旅游旺季的时候,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和研学团队从祖国各地奔赴宜川,观壶口瀑布,听黄河涛声,追寻抗战先辈的英雄事迹,感受危难之际的民族情怀,寻访延安岁月的红色印记。采访团从宜川出发,一路向西走进洛川县阿寺村,干净整洁、阡陌纵横,苹果文化步行街、苹果大讲堂、李新安纪念馆、苹果采摘观光长廊带……道路两旁绵延至山顶的千亩苹果园在蓝天的映衬下,一派欣欣向荣的场景。
中国苹果第一村阿寺村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保护洛川苹果文化,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阿寺村立足村情实际,对村庄整体布局、功能分区、景观塑造等进行精心设计,体现特色和品位,启动实施了阿寺“中国苹果第一村”总体规划和“一街两线一广场一园一带”建设项目,努力将阿寺村打造成“记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特色村组、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和乡村旅游的示范村。
据阿寺村党支部书记李保银介绍,在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阿寺村推进果旅融合,形成了“果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发展模式。截至目前,该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提及未来,李保银信心满满。
采访团在阿寺村采访
目前,李新安故居修复,建成苹果大讲堂、村史馆和王兰畔艺术展馆,建成总长米的“苹果文化步行街”和00多平方米的苹果主题广场。同时,对传统建筑、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开发,使苹果文化、黄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相得益彰。
与此同时,阿寺村立足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残败果园亩,建成高标准矮化密植示范园亩,搭建苹果防雹网亩。按照“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赏雪”的全天候旅游模式,推进果旅融合,开办农家乐10家,开设民宿5家,实现“果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前来游玩者络绎不绝。一路走来,无论是安塞、延川、延长、宜川还是洛川,五县培育文旅产业,带动周边发展、有效整合盘活周边各类生态、生产、生活资源,聚合力量形成“拳头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属典型的旅游业辐射带动模式。延长大陆第一口油井、宜川壶口瀑布、延川乾坤湾、甘泉大峡谷等黄河景观构成的延安地质大观园。都是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把旅游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带动周边乡村共享旅游红利。安塞地椒羊肉、延长烤肉饸饹、延川黄河大鲤鱼、宜川稠酒、洛川煎豆腐既是接待远方宾客的招牌菜,也是广大美食爱好者聚餐时的“上上签”,成为沿黄地区对外宣传的新名片。这个季节瓜果飘香,以洛川苹果为代表的延安苹果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幸福果,丰富了全国人民的果盘子,见证了延安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实现黄河流域(延安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烙印,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延安华彩乐章。让陕北大地发生由黄到绿、由绿到美、由美到富的伟大嬗变的万延安儿女。(魏志宏齐春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