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白癜风能治好么 http://pf.39.net/bdfyy/zjft/160311/4785532.html

延安印象——一名外地人眼中的延安

宝塔山

壶口瀑布

枣园革命旧址

黄龙花海文/董培兰      去年,来自安徽省的游客董培兰随团赴延安旅游,美丽的延安和壮阔的陕北大地,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返回后他仍心系延安,一年多来,他书写了多篇关于延安的纪行散文。   本期,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脚步,看一个外地人眼中的今日延安。   A永远的圣地   延安,古称延州、延安府、肤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发祥地之一。来到延安,无论是其“三黄一圣”(黄土文化、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革命圣地),还是“三山一水”(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延河水),都会燃起人们寻根华夏文明的激情。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的象征。观光车上,导游给我们讲起了宝塔山的故事。传说,唐代的肤施(今延安)有恶龙伤人,乡民叫苦不迭,玉皇大帝遂遣神下凡修建九级“镇邪塔”,中置金人像,肤施的灾患才得以平息。有了镇邪辟灾之灵魂的宝塔山,从此成了延安的精神高地……   导游正说着,向往已久的宝塔山,从车右侧倏地闪入我的视野。此时正值早上8点,延安天朗气清,身披彩妆,那与黄土高原同为一色的神秘宝塔,那巍然挺立的九层宝塔,在朝阳的辉映下,显得格外庄严,格外美丽!“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我虽然没有著名诗人贺敬之再回延安时的豪情满怀,但看到宝塔的那一刻,我亦是激动万分,心潮难平。   延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宋代杨家将镇守边关时,在凤凰山建立的“六郎寨”和“转兵洞”,至今仍向后人诉说着当年那场战争的传奇。多年后,这里成了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的总后方,毛泽东来延安的第一个住所,就在凤凰山。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英雄气概的延续。宝塔神圣,延河安澜,俯瞰清清延河水,遥望巍巍宝塔山,我犹如穿越时空,回到了80年前的抗战年代。“延水河边饮战马,宝塔山下把兵练,军号阵阵上征途,东渡黄河把敌歼。”当年抗日将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期盼的“阳光照大路,红旗满山川”的愿景早已实现;他们的英魂已化作宝塔山上的朵朵祥云,永远守护着延安大地的安宁。   延安城区,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宽阔敞亮,街市繁华兴旺,行人笑容满面。改革开放后,万延安人民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利用后发优势,实行“弯道超车”,快速走进了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延安小米,让延安多少年来声名远扬,产业结构调整后,新的名特产品让延安的名字更响亮。洛川苹果、延川红枣、宜川花椒、直罗贡米、黄龙蜂蜜、吴起荞麦、甘泉黄酒,均成了当今市场的抢手货。尤其是洛川苹果,北京奥运会时曾被列为运动员专供水果,不仅为延安人民赢得了荣誉,而且向世界人民送上了一张精美的“延安名片”。红色延安,绿色发展,延安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歌中的一切,已成昨日历史。如今的延安已实现贫困县全摘帽,延安人民告别绝对贫困,正在“一片肥美的土地上,收获着丰厚的希望”。   战争年代,延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贡献,和平时期,延安成了脱贫攻坚的排头兵。如果说战争年代的延安是活力四射,人心所向,那么,今日的延安则是红色基因,依然流传。延安,永远的圣地!   B枣园的灯光   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的枣园,曾在年10月至年1月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这里原为军阀的庄园(时称延园),毛泽东等书记处成员移至此处后,栽了很多枣树,延园随后改称枣园。   这里树木葱郁,环境清幽,交通便利,宜人宜居。毛泽东等人在此办公,这里便成了中国革命的指挥中枢,于是,枣园被称为“延安的中南海”。   进入枣园,很远就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五大书记的塑像,他们昂首挺胸,步履坚定,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朝气和革命必胜的信心。毛泽东旧居门前有棵大槐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屋内大木床的床头,放着很多书,一只长形的旧木盆,一把旧藤椅,一盏照明用的马灯,接待室里的几把旧木椅,标志着主人生活的清贫与精神的富有。就是在这间低矮的土屋内和昏暗的灯光下,毛泽东写成了《学习和时局》《论联合政府》《关于重庆谈判》《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等29篇指导中国革命的鸿篇巨著。“枣园的灯光照天明,毛主席挥笔坐灯前……”世界上最大政党的领袖,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完成了如此伟大的篇章并带领人民最终夺取了政权,这是奇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毛泽东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他的评价并非溢美之词,而是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后发出的肺腑之言。在毛泽东旧居前,我选购了一幅延安著名剪纸艺人高志琴的作品——《枣园日出》。   毛泽东旧居西边,是周恩来旧居。引人注目的是,此处有一架木制小纺车,这是周恩来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物件。周恩来不仅是一位智慧超群的领导者,也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劳动者,他当年纺的棉线,曾被评为“甲等奖”。看着纺车,我耳边响起一首歌《想起周总理纺线线》——“一九四三年十月的天,红个丹丹的太阳照呀么照枣园,敬爱的周总理呀盘腿坐在纺车前,手摇纺车吱扭扭转,吱扭扭吱扭扭转……”面对敌人“困死、饿死”的威胁,毛泽东拿起锄头开荒地,周恩来摇起纺车纺棉线,共产党人困难面前沉稳冷静的光辉形象,成为延安军民心中闪亮的明灯。   身穿红军服的老讲解员李正贵,是老红军的后代。他深情地说,延安人民不忘毛泽东,热爱共产党,原因是:战争年代“打土豪,分田地”,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和平年代搞改革开放,人民有了幸福的生活。只有不忘初心加油干,才能幸福日子万年长。   枣园的灯光照亮了延安,照亮了新中国。延安与北京并不遥远,枣园的灯光永远照亮在中国人民心间。   C母亲河的心脏   自延安市宜川县向东,来到黄河壶口瀑布。这是中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亦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沿陕晋边界一路南下,至壶口一带,因受两岸苍山挟持,多米宽的河槽骤缩为50余米,聚拢的河水坠入落差50余米的深潭,犹如茶壶注水,故得名“壶口瀑布”,号称“黄河奇观”。距瀑布还远,我便感到了一种千人击鼓、沉雷掠空的震荡——这是壶口瀑布发出的巨大轰鸣。走至跟前,但见金浪滔天,激流奔泻,来自青藏高原的滚滚黄河水,以雪山飞崩、翻江倒海之势,挤入壶口,砸向深潭,正所谓“千里黄河一壶收”。这里没有庐山瀑布“今古长如白练飞”的洒脱飘逸,只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粗犷豪迈。站在瀑布跟前,你能瞬间感悟到中华民族“黄河魂”的庄严和厚重,陡增一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旁边一位为游人提供“骑驴照相”服务的“壶口汉子”告诉我,此地以前有“水中冒烟,旱地行船”之说。瀑布深潭内,巨龙鼓浪,黄水沸腾,水雾升空,远望如烟,可不就是“水中冒烟”吗?而“旱地行船”,早已不见踪影。明清时期,经常有很多商船阻隔在瀑布两端。为继续前行,船夫只得拉船上岸,移到另一端的平缓之处,再入河中。雄壮浑厚的黄河号子和翻腾咆哮的黄河涛声,合成了黄河岸边回响千古的最强音符。   人群中,一年轻人用轮椅推着一位老者,在坎坷的土路上吃力地前行。当看到瀑布的那一刻,老者泪流满面地说:“我死而无憾了!”看一眼瀑布便终无憾事,这便是“壶口瀑布”的神奇魅力。陶醉于“壶口文化”的氛围,我让“壶口汉子”用白羊肚子手巾给我在头上扎好陕北特色的“双龙盘头”,然后反穿羊皮袄,腰系红绸带,手拿烟袋,骑上毛驴,立此存照,以示纪念。   “壶转乾坤,河纳百川”,“壶口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集中体现。我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壶口瀑布”,则正是这母亲河的“心脏”。没有母亲河“百川归一”的博大胸怀,何来千回百转的大河奔流?没有母亲河心脏千万年来的强烈搏动,何来“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歌声和流传千年的黄河号子声?   暮色降临,我们住宿在壶口瀑布下游近处壶口乡古渡口小镇临黄河而建的“黄河宾馆”。推窗东望,黄河南流去,峡谷北风急;高原染晚霞,山川炫旖旎。黄河落日,大气磅礴!河边的石碑上,刻有“古渡”二字,对岸河坡上,旧时人们来此渡河的羊肠小道依然还在,但木船和艄公,也许早已走进了红尘深处。 D陕北高原绿中行   自延安市宜川东去壶口瀑布,次日沿“延壶专线”(延安至壶口瀑布的公路)西赴延安,公路一直穿行于丘陵或山谷中。   对于黄土之山,这里不叫山,而叫“塬”。以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陕北因植被脆弱而有山无林。有人说,在这里开汽车,左转是荒山,右转是“黄山”(黄色山梁),转来转去是秃山。人们对陕北大地的印象,也往往是“高岭大川,山道弯弯;窑洞座座,风沙漫漫;牧羊人满脸沧桑,信天游回响天边”。总之,这里贫瘠、荒凉。与陕中肥沃的“八百里秦川”不同,陕北以前确实有歌中所唱“风沙茫茫满山川”的历史,但我此行,有幸看到的却是如今“陕北高原绿满山”的新景象。   在我家乡阜阳,槐花、桐花、紫藤花一个月前就已经凋谢,可在陕北高原,这些花儿如今正在盛开。连绵百里的槐花,为当地的养殖业开拓了一条新路。槐林深处,蜂农正在放飞蜜蜂,延安市黄龙县的“槐花蜂蜜”誉满中华,正是退耕还林的结果。相互夹杂的榆树和松树,也是飞机撒种的产物,虽还不高大,却也不失为一把把绿伞。那些原来的梯田,尽管还有人工打造的痕迹,但现在长满了灌木、绿草或果树,层层叠叠,俨然成了一副江南园林图。汽车盘旋于梁谷之间,目光所及,山道与公路并行,鲜花与绿树相伴,除了村子周围有整块的耕地之外,其他见不到裸露的黄土。路两边的白杨树,就是茅盾先生在其《白杨礼赞》中所赞颂的“垂直的干,垂直的枝,象征了北方农民”的白杨树,神韵如故,依然挺拔。南泥湾至延安的公路两边栽满了花草和景观树,乍一看,犹如进入了城市街区。树多了,山绿了,“雨神”光顾的次数也多了;雨多了,林旺了,生态环境在这里实现了良性循环。窑洞是陕北农民的象征,但传统的窑洞已少人居住,人们大都住进了绿树旁的小楼房。只要有村子,总能看到流水潺潺,我甚至发现村旁的一处鱼塘边有人正坐在树下进行钓鱼比赛。   延安,用绿色发展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车在川中走,人在绿中行,眼前的黄土高坡,是蓝天白云罩山头,绿水青山任你游。陕北大地再无“风沙茫茫满山川”的凄凉,人们已迈步走进“绿树红果满山川”的新家园。   

(作者系安徽省作协会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