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给鲁艺教员向隅、唐荣枚的信,周恩来给鲁艺学员任均的信,鲁艺教员张贞黻自制的小提琴,《黄河大合唱》早期演出用过的定音叉……这些见证延安时期文艺繁荣的物件重新回到了延安。
在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音乐节开幕之际,经过5年的精心筹备,位于鲁艺文化园区的延安文艺纪念馆开馆。5月22日,记者走进延安文艺纪念馆,探访延安时期文艺的光辉历程。
眼前的物件、耳畔的《延安颂》《保卫黄河》、身旁的雕塑,让人仿佛置身于延安时期文艺繁荣之中。在近1.1万平方米的展厅里,“文艺队伍、汇聚延安”“文艺组织、蓬勃兴起”“抗战文艺、民族怒吼”“五月盛会、灯塔指路”“人民文艺、气象万千”“肩负使命、走向胜利”六个章节的文图,以编年、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再现延安时期灿烂的文艺成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对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深远影响。
“到延安去!”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之下,大批文艺工作者和爱国青年从各地奔赴延安,与经过长征抵达陕北的文艺队伍和革命根据地文艺战士聚集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吹响了抗战文艺的前进号角。
“我们在展厅里辟出了文艺成果专题区域,设置了半开放式的朗读室。游客通过亲身参与,实现了沉浸式的观展。”延安文艺纪念馆工作人员李振武告诉记者,纪念馆展陈以年到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十三年延安文艺实践为主要内容,特意增加了互动体验项目,以更鲜活的方式将历史呈现给大众。
据了解,纪念馆目前共征集张图片、件实物,通过照片、实物、手稿、文献、艺术雕塑、场景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展示延安时期丰富多彩文艺成果。
53岁的延安市民王延平在朗读室,朗诵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后,通过录音回放一再品味。“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在这里读这首诗感觉很特别、很神圣。”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年,延安文艺吹响了民族解放的号角,如今,依旧高擎着时代的精神火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