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延安。

它临近包茂高速公路,地处黄河中游,是曾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的古城,也是革命圣地。宝塔区则是延安的“心脏”。宝塔区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三五九旅老兵刘宝斋在“大生产”运动后留守南泥湾,刘宝斋的养女侯秀珍告诉记者,延安是无法别离的城市。

侯秀珍坐在自家小院里,为来访者讲述“大生产”故事。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朱轩图

76岁的侯秀珍说,父亲讲了三十多年的南泥湾故事,他过世后由她继续讲述。侯秀珍老家在河南,如今已扎根南泥湾。她说,这里有父亲开的田、她种的树和撂不开的情,记得历史的老人一个个离开,但她将一直守在这里,为后来人讲述过去。“李冲香菇面”的传人李瑞强祖籍在广东,他说,延安是创业和传承之地。他的父李冲十二三岁便随三五九旅来南泥湾,在炊事班“管灶”。之后创造出南北结合、口味丰富的香菇面,从卖出第一碗,到现在已有多家分店,香菇面店铺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延安发展起来,成为陕北代表性的小吃之一。在万花山下的民宿里帮忙的小雅说,她在延安生活了三十余年,红色文化并不是这座城市唯一的标签。在她眼中,延安人朴实、善良。像“二道街夜市”这样的去处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烟火气”。而在延安宝塔区城管局工作人员冯勇眼里,延安的城市变迁中,二道街夜市是市场活跃的一面镜子,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现在,二道街日均客流量可达3万人次。下午六七点,这里一百多个商户支起摊位,羊蹄、羊杂碎、洋芋擦擦、洋芋沫沫、杂面等三十多种特色小吃冒着热气。街道人流如织,直到凌晨两点依旧灯火通明。“夜间经济,不仅是拉动内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反映城市繁荣程度、文化内涵的重要指标,还是体现城市活力与吸引力的晴雨表。”4月28日晚,市委常委、宝塔区委书记刘景堂在延安第三届夜经济夜生活节致辞称,宝塔区将进一步做强产业基础,深入挖掘延安深厚的历史、红色、文化、民俗、生态资源,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夜间经济发展态势。

“酸甜苦辣我都尝过,撂不开南泥湾这份情”

从包茂高速下匝道,四十分钟便能到宝塔区南泥湾镇。公路两旁山丘起伏,绿树中点缀着白色的梨花,偶尔闪出一两座窑洞以及打着“南泥湾香菇面”招牌的店铺。这里是中国军垦事业的发源地。“我撂不下对南泥湾的感情。”从十多岁逃荒到南泥湾起,侯秀珍已在此处生活了近60年。从“烂泥湾”到“陕北小江南”南泥湾,再到如今的农业示范区,她和父亲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岁月流转。

侯秀珍居住的窑洞墙面,贴着“南泥湾精神代代传”的牌匾。

如今,她留在南泥湾村的一处窑洞内,在小院里建了一座小型展览馆,记录父亲刘宝斋和大生产的故事。她坐在对面的老房子中,拿出一碟瓜子,为来访者讲起当年,种种细节仍记得很清楚。“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封锁和边区的灾荒,给陕甘宁边区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年春,八路军师旅奉命开赴南泥湾屯田开荒。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经过三年艰苦奋斗的“大生产”,终于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为边区的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刘宝斋则是当时三五九旅九团九连副连长。年,因河南老家闹饥荒,十多岁的侯秀珍逃荒到延安,被同为河南人的刘宝斋收留为养女,后来嫁给了刘宝斋的儿子。“那个时候我来南泥湾,就是因为(这里)有吃的,还有住的。一溜溜的窑洞,都是三五九旅打的。”当年三五九旅来的时候,南泥湾还是“荒山臭水黑泥潭”。“我父亲说了一遍遍,当时部队进驻时,住的是烂草棚,吃的是野菜、树叶子。他们白天垦地,晚上打窑洞。就这样苦干三年,开出了26万多亩土地。”侯秀珍说,此外,战士们还在当地办了工厂和作坊。“父亲本有机会回城工作,但放不下南泥湾,他们管理着三五九旅的几个厂子,一直到全国解放......”侯秀珍说,父亲是她心中的模范人物,她一直以他为榜样。她在村里担任过妇女主任、村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大到退耕还林、修学校修路、带村里人脱贫致富,小到调节矛盾和牵线做媒,她总是尽心尽力。“现在外边那些树,都是我们当时种的。”侯秀珍指着院外的青山说。年,延安开始全面退耕还林。当时的侯秀珍在南泥湾三台村驻队,白天带群众上山栽树,晚上风雨无阻巡山。“种下的小树苗,只有筷子那么粗,但坑要挖得大,三根筷子那么深才行,要不然树撑不住。”侯秀珍回忆,他们一方面要保证林子的存活率,另一方面要彻夜巡视,因为牛羊常往山上跑,“一嘴一颗小树苗”。“现在小树苗长得这么粗了。”侯秀珍比出环抱的手势说,外面的树都绿了,等到6月份洋槐花开,一片白色更好看。她记得,他们种下的第一批树苗就是洋槐树。“年底,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验收,成为陕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率达到38.94%。”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鉴君介绍,南泥湾开发区恢复稻田亩、植被亩,修复湿地亩,建设荷塘亩,水源涵养能力全面提升,水生动植物繁育栖息、蓬勃生长。侯秀珍说,退耕还林之后,孩子们不用再跟着家里人做农活、割猪草,有更多读书的机会。当年她曾带着村民一砖一瓦建起砖窑的小学,现在已和其他学校合并。“娃娃们吃穿用度和城里的学生一样。有钱之后,能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老父亲和别人讲了三十几年的大生产,我又和别人讲了四十几年,这就是一代代的传承。”侯秀珍感慨着南泥湾的变迁,同时也强调,像父亲一样,她不想离开这里。“而且村里人对我很好,我对他们也好,这都是相互的。”“再一个,现在老红军、老年人都离开了,他们的后代也离开了,我在这里,我还能给你们讲讲三五九旅的故事。酸甜苦辣我都尝过,那个年代的生活我也过过,对南泥湾的感情是撂不开的。”

“香菇面承载着历史记忆,我们家会一直传下去”

对南泥湾念念不忘的情感,还珍藏在侯秀珍的饮食记忆中,尤其是在延安饮食中另树一帜的香菇面。侯秀珍说,大生产运动期间,三五九旅的战士们来自各个省份,也为南泥湾带来了不同的饮食习惯,香菇面便是南北饮食融合的产物。

南泥湾镇“李冲家”香菇面。

“香菇面因其独特的风味,已成为南泥湾红色旅游的一大标签。”南泥湾南开发区管委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0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