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年12月13日—年8月25日),原名冯亚珩,四川省仁寿县人,当代中国画家。擅长人物、山水、花鸟。
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笔力纵恣雄豪。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等职。
移山
石鲁作于年的这幅“移山”表现了陕北高原雄壮、粗矿、具有原生态性的强悍的生命力。石鲁自创一种新的绘画语言和程序,运用大刀阔斧的拖泥带水皴法,施以浓重的矿物色,在大片的土黄里突出表现了拖拉机手”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画面带着浓重的高原气息和劳动色彩,而干湿兼施,骨肉浑成,气到势和,在革新了中国山水画柔弱审美传统的同时,赋予了长安画派一种全新的、具有厚重生命力的艺术魅力。
古长城外
中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对《古长城外》一直赞赏有加。
石鲁借鉴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通过典型场景、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刻画塑造,来集中反映创作的主题,加深了作品的耐读性,获得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云横秦岭
此主题创作取材于新中国建设穿越秦岭的宝成铁路施工现场,笔墨清秀,色彩典雅而富有诗意。
远景群峰竞秀,云雾缭绕;中景工棚道路婉蜒曲折,盘亘于山间;近景工地车水马龙,工棚林立,修桥筑路一派繁忙景象。此画是深入生活,在感受中探索新中国表现及创作形式的一幅佳构。
山区修梯田
此画作于年,描绘了山区农民在高山坡地上开荒造田之场景。通过精谨的写实手法,既表现出陕南地区崇山峻岭、流泉飞瀑的气势,又间接地反映了劳动造田的艰辛,同时暗喻着人定胜天的时代背景。
转战陕北
此画作表现的历史背景是在西北战场,胡宗南集中大批精锐部队,进攻我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在敌方暂处优势的情况下,毛主席、党中央决定暂时撤离延安,牵上胡宗南的鼻子转战陕北,利用陕北的山沟和人民这一汪洋大海,以一年多的时间,把敌人拖瘦、拖垮,各个消灭之。以著名的“三大战役”扭转了形势,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转战陕北”以雄放的笔墨,富有诗情地展现了领袖形象。作品的经典之处在于:它虽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表达方式去展现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但又迥异于以前的同类作品。从构思上看,石鲁并未采用常见的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等具象的表达方式,而是创造性地以间接描绘的方式,用叙事、抒情、象征相结合的手法,将毛泽东的形象与陕北高原融为一体。笔墨沉厚凝练、刚劲豪放。在映红了群山的朝阳下,毛泽东屹立在山巅,眺望着远方。
画面中没有千军万马,千军万马皆在画外,在军事家的运筹帷幄之中。巍峨的山体仿佛集聚着一股沉厚待发的力量。画作大气磅礴的空间建构,给观者以无尽的联想。
就构图而言,打破了中国传统画中人物画与山水画的界限。它看似是人物画,但人在画中所占比例很小;看似是山水画,却巧妙地通过山水凸显了人。画中人物占比虽小,但形神兼备。通过人物视线将画面之势引向了画外,延展到广阔无垠的天地。
作品宏大的精神气度,象征着共产党人力挽狂澜的英雄气魄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生动再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军事家雄才远略的革命胸怀和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整幅作品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画风刚健奇崛,气势沉雄恢弘,让人深感震撼的同时又留下无尽回味。
但是“转战陕北”曾让石鲁备受争议。“毛主席身后怎么才一个人一匹马?”“还站在悬崖边,这不是悬崖勒马吗?”有人因对艺术误解造成了石鲁由此受到严厉批评。日后挨批斗这也是重要罪状。
高山仰止
此画取材于黄土高原上耕地劳作之场景。以传统山水画高远式的特定构图表现了高原厚土的丘壑纵横、壁立千仞之态;笔走龙蛇、色墨浑染出其深邃苍茫之气魄。
山顶剪影式的劳作场面给人以蒙太奇式的想象,深化了高山仰止这一主题,歌颂了伟大的劳动人民在黄天厚土下的拓荒精神。
南泥湾途中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行军队身背行李,手持开荒工具,在蜿蜒曲折的屯耕道路上艰苦行进的景象。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表现当年八路军进入南泥湾垦荒行军途中的一个场景。
作品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表现出黄土高坡中的原始自然生态。此时,画家已完全驾驭了表现黄土高原的各种环境的景致。
延河之畔
宝塔山因曾是“红都延安”的标志,成为许多诗文、绘画作品描绘的对象。年1月,石鲁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圣地延安。后来,他常把宝塔山当作符号画进他的画里,如《宝塔葵花》《延河之畔》《延河塔影》诸作品。
在《延河之畔》中,画面的方与圆、曲和直,以及高原山体的稳重和水波环绕形成的动感都有效地为画的主题服务。色彩上,石鲁用红色画出高原山体和宝塔与红领巾的儿童隐含的象征性来呈现着浪漫的革命情怀。
小溪放鸭图
丰收小景
小米胜利之果
东方欲晓
冬日梅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