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相信,每个人活着,心灵都要有所寄托,否则人生将索然无味。比如李白寄托于山海,唐太宗寄托于天下,而朱生豪的一生却只寄托于文学翻译和毕生挚爱,只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朱生豪与宋清如文学之多浩瀚如海,若单以地域划分则大致可以分为东西方文学,而自晚清大批学子海外求学后,西方文学开始渐渐走进国人视野。也许在今天,看过莎士比亚戏剧的人已经多如牛毛,可有多少人能够去深究最早翻译莎翁戏剧的人是谁?其间又有怎样坎坷的翻译过程?
一、痛失双亲却在文学中立世
当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浙江嘉兴南门时,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满头华发的老妇人坐在自家院子里遥望着天边的夕阳。她的面容祥和而平静,看夕阳的眼光中带着些许温暖,以至于吸引了不少路过的行人。
当人们仔细看向老妇人时会发现她身后的院子虽不华丽却有着饱经风霜才能透出的岁月痕迹,不过院中只有她一人未免显得有些孤单。
宋清如但是老妇人却并不这样认为,因为这间陈旧的院落中有着她最美好的回忆,并且屋子中挂着一张碳黑画像,那上面画着一个眉眼俊秀温文尔雅的年轻人,这便是她的丈夫——一代翻译大家朱生豪。
朱生豪朱生豪于年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商人家庭中,尽管他出生时已经家道中落,但比起周围的平民百姓在生活上还是过得很殷实,这一点从他的居住地就能看出。
朱家老宅坐东朝西,有着非常宽敞的前庭后院,而且整个地面全都是由青色的石砖铺成,同时在后院处还栽种了一些松柏,从整个环境上看去显得十分的清雅幽静。
朱家老宅小的时候朱生豪因为天资聪慧所以深得父母亲的宠爱,但不幸的是当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小学毕业后,他的母亲就因病离开了人世。小小年纪的朱生豪还没有从失去母亲的悲痛中醒过来时,他的父亲也因为疾病而离开了他。
短短一时间朱生豪就失去了他最爱的两个亲人,而此时的他也不过只是一个少年。本来性格活泼喜欢说话的朱生豪经历了此番巨变后性情一下变得沉默寡言,即便是在后来由姑母代为照料让他渐渐走出悲伤的情绪后,他也没有再恢复到以往的性格。
朱生豪与同学们的合影也许失去挚亲的伤痛可以随着时间慢慢化解,但心中缺失的那一块却再也无法填补。所以朱生豪性格大变也是情有可原,毕竟那失去的不仅仅是父母双亲,失去的更是与他们相亲相爱的岁月。
年成绩十分优异的朱生豪被他的母校——秀州中学的校长亲自保送到杭州之江大学,并还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这所大学在当时十分有名,而且还因为坐落在著名的钱塘江畔所以环境十分优美,因此也酝酿了许多爱好文学诗歌的人,朱生豪便是其中的一个。
杭州之江大学他在大学中是学习中国文学和英文,因为他本就有这方面的天赋再加之十分刻苦,所以在课堂上往往都能收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随后他便加入到了之江诗社,也由此开启了他往后的人生!
当时的“之江社长”是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夏承焘,朱生豪能在之江校园中名声大噪就是因为他看了朱生豪写过的一篇《唐诗人短论七则》,并且毫不掩饰的进行了夸赞。
“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不易之才也。”
从这短短的几行字就可以看出朱生豪在文学当中的天赋,而这首诗不过是他刚刚加入诗社书写而成。倘若朱生豪出生于现代,以他这样对文学的热爱和天赋,假以时日必能成为一代名家,但可惜的是他所处的是一个战乱不已国破家亡的时代。
国破家亡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朱生豪在面对此情此景时并没有退缩,反而是积极的加入了抗日救国运动当中,当时他还曾说过一番话。
“爱国是一个情感问题,国民对于国爱不爱全可以随便,不能勉强的。但因为个人是整个国家的一份子,因此必然地对于国家有一种义务,一个好国民即是能尽这种义务的人。”
他的话一下子就击中了一些卖国求荣的汉奸走狗,诚然在个人情感上爱不爱国是自己的事,但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份子,生于此长于此,就必须要尽到自己作为一个国民的义务。反之,则不被这片土地承认,自然也就不配为人!
二、寻觅真爱,一笑倾城
在之江大学读书的几年里,朱生豪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而且在这个期间也找到了自己毕生的挚爱,也即是跟他一样毕业于之江大学的宋清如。回想起来,朱生豪是因加入诗社写了一首诗而出名,而他与宋清如相识也恰恰是因为看到了她写的一首诗,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也许冥冥之中上天早有安排。
宋清如跟朱生豪年纪相仿,于1年出生在江苏常熟一个名门望族中,因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家中的仆人一般都称呼她为二小姐。或许是出生在文学世家中,所以宋清如自小就受到了家庭教育的熏陶,对于读书、写文都十分的感兴趣,且在被家人送去学堂读书后成绩也十分优秀。
宋清如不过像宋清如这样有才情的大家闺秀也还是有着无法避免的烦恼,那便是女子一旦到了适婚年纪便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旁人。当时宋清如正准备进入大学开始下一阶段学习,可因为不想遵从这门亲事,所以与她的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但好在最后的她的父母还是尊重了她的想法,帮她退了这门婚事。
没有了婚事束缚的宋清如在年便进入了之江大学,只是她与校园里许多靓丽的身影似乎有着很大的不同。宋清如认为女性若是穿着华丽其实是自轻自贱,只有沉下心来读书提高自己的内涵才是真的美,对此她还曾放言道。
“认识我,我是宋清如,不认识我的,我还是我。”
这样一个性格洒脱又思想独立的女性却没有想到有一天竟然会被朱生豪给吸引,许多年后当朱清如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朱生豪的情景时,嘴角仍然挂着淡淡的微笑。
“那时,他完全是个孩子。瘦长的个子,苍白的脸,和善,天真,自得其乐地,很容易使人感到可亲可近。”
宋清如和朱生豪他们的初遇源于诗社的一次活动,那个时候的宋清如才刚刚加入诗社对于古体诗的平仄不是很了解,所以她突发奇想的创作了一首《宝塔诗》以作为自己加入诗社后第一首作品。
当朱生豪经过朋友之手看到时并没有做什么评价,只是嘴角浅浅的荡漾起一抹微笑,随后便低下了头,似乎从这时起他心中就开始有了宋清如的影子。
对于这次的初遇宋清如并没有多想,可是没想到几天后她竟然收到了朱生豪的来信,信中还带上了自己写的诗请宋清如代为指点。对于这次来信宋清如没有轻视,认认真真的看了诗后给朱生豪写了回信,而后他们就借用“手写信”这种交流方式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
手写信在交通和娱乐设施还不发达的民国时期,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都源于彼此之间的书信沟通,朱生豪与宋清如之间也不例外。而情窦初开的他们在日渐熟悉之后发觉对彼此的情谊不再拘泥于同校校友,后面朱生豪还发觉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个性格开朗活泼、行事洒脱的女子。
所以他当即就以诗传情写了三首鹧鸪天来向宋清如表达自己对她的情谊,而宋清如看到时虽然有着小女生的娇羞,但内心当中还是十分欢喜的。毕竟这么长时间的书信沟通,她早已对这个之江才子有了很深的了解,她觉得自己心里也对朱生豪有了些许爱意。
三、生死别离,此生难追忆
前面说过朱生豪因为幼时遭逢家庭巨变导致他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连他自己都曾经说过。
“一年之中,整天不说一句话的日子有一百多天,说话不到十句的有两百多天,其余日子说得最多的也不到三十句。”
可就是这样一个不喜欢说话之人却把许多动听的情话讲给了宋清如,比如在他们两个从之江大学毕业后面临两地分隔时他给宋清如的书信:
宋:
要是这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
我爱宋清如,因为她是那么好。比她更好的人,古时候没有,以后也不会有,现在绝对再找不到,我甘心被她吃瘪。
我吃力得很,祝你非常好,许我和你偎一偎脸颊。
无赖星期日
从这封情真意切的书信就可以看得出朱生豪深深爱着宋清如,因为在深爱的人面前他竟然像是一个小孩子似的说出要欺负她的言语。而且这世界上的人如此之多,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不会再有第二个像宋清如一般如此好之人。
朱生豪与宋清如同时对于落款,朱生豪竟然大胆的启用了“无赖”这一说法,不过若从信中内容来看,他在心爱的人面前还真的有些“无赖”了。其实除了落款而外,在给宋清如的书信当中朱生豪也改变过对她的称呼,从最早时候的“阿姊”、“宝贝”……到后面的“宋神经”、“女皇陛下”等等,总计共有0多个。
随着时间的过去两人之间的情谊也越发浓厚,不过朱生豪却并没有一味的沉浸在情爱之中,在与宋清如交往大约一年后他便决定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而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其一是因为之前日本人曾经嘲笑过中国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所以他想要给中华民族争一口气。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其二便是他想要把这份译本当做送给宋清如的礼物,毕竟两个都是爱文学之人,想必没有什么礼物能够比得上自己心爱之人亲手翻译的名著译本了吧!当宋清如听到这个消息时十分感动,并由此写下了一首《迪娜的纪念》:
落在梧桐树上的,是轻轻的秋梦吧?落在迪娜心上的,是迢远的怀念吧?四月是初恋的天,九月是相思的天……
年,他们在上海举行了婚礼,朱生豪的老师夏承焘专门为这对璧人写下了祝贺词:才子佳人,柴米夫妻。不过婚后不久迫于战争形势,夫妻二人一道回了常熟,朱生豪还取了一个化名——朱福泉,自此开始了居家翻译莎翁喜剧的工作。
宋清如的老家常熟虽然比之上海要安全一些,但还是属于侵华日军的清乡区,所以在补全了莎翁喜剧之后出于安全考虑,朱生豪便带着宋清如回到了他的老家嘉兴南湖。
甜蜜情话不久之后两人便诞下了一个孩子,这使得他们之间的生活更加的幸福。当时有一个他们的朋友想要为宋清如写一本《宋清如传奇》,但是她却觉得没什么可写的也不值得为她而动笔,但这个朋友却说因为朱生豪所以十分值得。
宋清如听完只是十分淡然的回答:“他译莎,我做饭。”寥寥几个字,便将夫妻二人之间的情谊给道明,只是这样幸福的生活却并没有持续下去。那个时候战争的不断爆发使得二人的经济比较拮据,再加之朱生豪常年累月高强度的进行翻译剧本的工作,所以身体出现了一些健康问题。
在朱生豪被诊断出患上了严重肺结核和并发症时,他才三十多岁,且与宋清如结婚还不到两年。每每看到他因病痛折磨而痛苦的样子时,宋清如却也只能心痛的流下眼泪,而更另他们夫妻之间难过的是——翻译工作并没有完成。
纪念朱生豪为此,朱生豪还很遗憾地对宋清如说道:“莎翁剧作还有5个半史剧没翻译完毕,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着命也要把它译完。”就在他说完这一番话后的一个月,被病痛折磨的朱生豪最终离开了人世,留下了没有翻译完的剧作,也留下了他此生唯一的挚爱。
他临终前只是静静的躺在宋清如的怀中,断断续续的念着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台词,然后目光缓缓的移动了这个他深爱了一生的女人身上。也许在那一刻他的眼中闪现出了无数的记忆片段,最终都慢慢定格在了他们初遇时,“清如,我要去了……”
这样温柔如春风般的声音一响起就让宋清如泣不成声,他走了从此只有她一人活在这孤零零的人世当中。这样的巨大悲痛让宋清如即便是用时间也无法化解,她曾泪眼婆娑的说:
你的死亡,带走了我的快乐,也带走了我的悲哀。人间那有比眼睁睁看着自己最亲爱的人由病痛而致绝命时那样更惨痛的事!痛苦撕碎了我的灵魂,煎干了我的眼泪……
后来为了抚养他们唯一的一个儿子,宋清如渐渐让自己走出了悲伤,但还是沉浸在他的世界里。除了工作、生活以及照顾爱子之外,她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替朱生豪将已经翻译好的莎翁剧作一一定稿。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年由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是这一切朱生豪都无法知道。他这一生致力于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就连患了病也不愿休息,但最后却让宋清如眼睁睁的看着他离开人世,若再重来一次不知他是否会后悔做出这样的选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