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
文/云南北鸿
落
下
来
比羽毛轻
比天空重
这些太阳的灰烬
在我们身上
消失了
云南北鸿,云南曲靖人,主张“客观的诗歌”写作。作品入选《中国文学作品选卷》《新世纪诗典》《诗品》《孩子们喜欢的诗》《—年最佳网络诗歌》《借来的诗》等多种选本。著有诗集《诗84首》、文集《富源笔记》。
这首诗的前三字单独成行,这三个字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阳光”落下来的情状,是诗人象力的直观表现。至于是什么时候的“阳光”,从哪里落下来,穿过什么,诗人将这巨大的空白留给了读者。
年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出版了诗集《图像诗》,尝试用诗句来构成与标题一致的图案,形成“图像诗”,以期达到传递除了诗歌文本以外的图像画面的效果,如他的《戴帽子的女人》《伞》《塔》《小提琴》。阿波利奈尔的这些诗歌有着明显的画面感与质感,可以说极大的增强了诗歌的视觉表现力,我们来看他的《戴帽子的女人》,直观感受一下:
虽然不懂法文,但一眼看上去,便能直观——真的是一个“戴帽子的女人”。其实,早在北宋,苏轼就有过这方面的尝试,比如苏轼的《晚眺》,可以说这一诗已初具“图像诗”的雏形:
苏轼还有一首《赏花》,更是让人拍案叫绝:诗歌四句呈一个圆环形,第二句的开头从第一句的第四个字开始,第三句从第二句的第五个字开始,第四句从第三句的第四个字开始,形成一个回环。除此之外,还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宝塔诗”。
台湾诗人詹冰的《插秧》,林亨泰的《农舍》属于白话文中比较早的“图像诗”。按照“图像诗”的创作逻辑,我们不用看到诗歌内容就能在脑海中自觉出现诗歌的形式。中国现代“新格律诗”中,闻一多倡导的“诗歌三美”之一的“建筑美也”可以归入到“图像诗”的范畴,从诗歌的整体外形上,构建节与节、行与行之间整齐的建筑关系。但是,现在看来,这种“豆腐块式”的层次结构美,显得有些呆板和凝滞。
结合中国汉字的象形特点,曾经有一段时期,中国诗坛上也曾兴起过一股模仿和创作“图像诗”的潮流。但是,大多数诗歌形式大于诗歌内容,忽略了文字的表意和表情功能,变成了纯粹追求“图像”的文字游戏,反而增大了阅读难度,失去了诗之所以为诗的意义。在我的阅读经验里,比较成功的属朱赢椿的《设计诗》,让我印象深刻的篇目有《镜子里的我》《流星与野狗》《窗里与窗外》。
谈完云南北鸿《阳光》一诗的前三个字,我们再来看下面两句。诗人将“阳光”和“羽毛”“天空”做了对比,突出“阳光”的“轻”和“重”,有着明显的身体触感。最后三句:“这些太阳的灰烬/在我们身上/消失了”,又反手一拳,将“羽毛”和“天空”比作“太阳的灰烬”,实在是妙哉。
《阳光》一诗短小、精炼,具有巨大容积和能量,富有想象力和设计感。如果按照“设计诗”的理念,把最后三个字“消失了”拆开,设计成参差、渐变、消失的样子,让“丿二人”和“我们”对应,这首诗将更精彩。
附:修改后的诗歌
李发荣,彝族,年生于云南峨山,文艺学硕士,云南省作协会员,玉溪市作家协会理事,玉溪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及文学评论见《十月》《星星》《边疆文学》《滇池》《边疆文学文艺评论》等。
编辑:卢志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