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放歌
——旧书回眸录之十
作者管益农
在中国文坛上,贺敬之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妇孺皆知,至今盛演不衰。而他的《放歌集》,则在中国新诗史上树立起一根高耸的标杆。
《放歌集》初版收录了贺敬之年至年期间写的诗,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当时列为“国庆10周年”丛书之一。我收藏的是年9月再版发行的书,据说这是“文革”期间对解放以来的“17年文学”作品解禁的第一部书。封面设计为天蓝色,上部为作者自题的黑色草书书名,下部为延安及宝塔山粉彩画,由著名画家施力行设计。32开,页,定价0.52元。
此书再版本共收有15首新诗,比初版几乎扩容了一倍,创作时间跨度也延伸至年。开卷第一首依然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回延安》,信天游风格的写作手法,创作于年,具有浓郁的陕北黄土味。后来贺敬之曾回忆说:“《回延安》这首平凡的诗对伟大的延安来说无关宏旨,巍巍宝塔山不是靠这首诗扬名的。不过对我个人来说,它确实是我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印记。年我参加了由团中央组织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离别十多年的延安。会议期间,我和代表们参观了党中央当年在延安各处的旧址,在杨家岭山头上种了树,又探访了母校鲁艺所在地桥儿沟的干部和乡亲,十几天来一直心情激动,确实是感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大会结束前要开一个联欢会,我准备以信天游的形式唱出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延安的三月还很冷,夜间一边哼唱着一边写,一边激动地流着泪,不觉中感冒嗓子失声了,不能上台朗诵,回来就在文学刊物《延河》上发表了文字稿。”诗人臧克家对此诗大加赞扬:“这是解放以来我最喜爱的一篇诗,恐怕也是贺敬之同志的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诗。每次读它的时候,我总想起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我想这是有理由的。这两篇优秀的诗,都是久别重逢抒写胸臆的。情感的浑厚真挚,艺术成就所达到的境界,都可以相比拟。当然,《回延安》的气氛与情调和《赠卫八处士》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在极度的欢乐字行间闪耀着希望的金光,而后者却不胜伤感,读后令人为之黯然。”年贺敬之创作的《又回南泥湾》,也是一首信天游风格的诗,同样是对圣地延安的歌颂、对革命精神的礼赞,这两首诗都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正是《回延安》开启了贺敬之创作生涯的第二个辉煌时期。本书收录的《放声歌唱》《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等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最强音,在文学界引起了震动,强烈地震撼着那个时代青年的心灵,也成为各种诗歌朗诵会最常选用和最受欢迎的作品。他的长篇抒情诗《放声歌唱》,借鉴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写作方式,采用“长句拆行”的“楼梯式”诗体,将自由诗的灵活开阔和诗行的排比对称、音律和谐揉为一体,成功地表现了雄阔奔放的诗情。虽然语言直白浅俗,且带有明显的政治胎记,但全诗洋溢着浓郁的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啻是那个时代从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光明、美好等方面来鼓舞人们热情的佳作。长诗《雷锋之歌》则把雷锋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之间,揭示出学习雷锋的重大意义,诗作气势磅礴,融议论与抒情于一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由于贺敬之在顺应时代要求的创作中力求遵循文学的基本规律,所以他的这些诗歌并没有像过去大量涌现出的那些政治诗一样成为纯粹的应景之作,至今还会在人们心里留有不可磨灭的怀想。这正是我收藏《放歌集》的一个重要原因。
晚年的贺敬之转型以主要精力从事新古体诗的创作。所谓的新古体诗,就是现代化之中国“古诗”,它有古诗的韵味,但不像格律诗那般“拘谨”,讲究押韵但不讲究平仄,有点更近似唐代古风的写法,新词可以入诗,更注重营造意境。事实上,从年贺敬之就开始了对新古体诗理论的钻研,同时开始了新古体诗的创作实践。至今,后人收集了他创作的新古体诗约有多首,许多读者像喜欢他的自由诗一样喜欢他的新古体诗。这里,不妨摘引他写的三首“酒”诗:第一首《饮兰陵酒》:“太白何处访,兰陵入醉乡。我来千年后,与君共此觞。崎岖忆蜀道,风涛说夜郎。时殊酒味似,慷慨赋新章。”第二首《祝贺中国酒文化节茅台诗会》:“酒节酒都会诗才,缘酒论诗各抒怀。深采民心源泉水,酿出诗中茅台来。”第三首《长白山天池短歌》:“半生常饮未深醉,纵有千喜与万悲。为筹环球大同宴,来倾天池试醉归。”怎么样?是不是挺有古诗味,但却处处是新词。我是很赞同他的这种创新实践的。
贺敬之生于年,至今健在,已是百岁之人了。他毕生都在为人民放歌。
作者简介:管益农,从军23载,转业后办报28年,在某报社任职多年,资深编辑、记者,曾获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金奖。专著有《兵法谋略辞典》等,散文、小小说多篇见诸国内报刊。退休至今仍活跃在采访写作第一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