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台南四十余里,有处山谷,青树翠蔓,云雾环绕,人称清凉谷。谷之南,一庙宇,依山傍壑,临泉而建,名曰清凉寺。寺内,有文殊胜迹“清凉石”,厚六尺五寸,围四丈七尺,石面平正,能容多人不隘。▲“清凉石”曾有地质学家认为,此石来自25亿年前的海底,石上隐约可见经文字样,乃五台山的镇山之宝。而五台山被称为“清凉山”,正是与此石有关。坊间有一有趣传闻。久前,这里并不叫五台山,而叫五峰山。那时气候恶劣,冬天滴水成冰,夏天暑热难当,坡无寸草,满目荒凉。百姓无法耕种,生活艰难。在此传经说法的文殊菩萨见状,决心要为民谋福祉,改变气候。他得知东海龙宫有一块龙歇石,清凉无比,于是变幻成一位老和尚,前去借石。文殊菩萨来到东海,果见龙宫有一块大石。尚未靠近,便觉一股清凉扑面而来。他向龙王说明来意,不料,龙王却面露难色,十分抱歉地说:“大师父想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龙歇石不能借。它可是我花了几百年功夫从海底深处打捞上来。小龙每次布雨回来,只有躺在歇龙石上调息养神,才能消除疲累与燥热。您要是借了去,小龙可就没有地方休息了。”文殊菩萨无奈,这才表明了身份,并告诉龙王,自己乃是为了五峰山的百姓而来。龙王深怕得罪菩萨,转念一想,这石重达万斤,菩萨未必能搬动,于是便说:“菩萨若是能拿得动,便拿去吧!”只见文殊菩萨默念咒语,手指一点,偌大的石头瞬间变成了弹丸大小。他将石头装进袖筒,谢过龙王,飘然而去。回到五峰山后,菩萨将石头放置在一片谷地,口念咒语,石头立刻恢复了原形。顷刻间,一股清凉之气自石上散发,沁人心脾,弥漫五峰之间。从此,五台山便成了人间的清凉圣境。而龙歇石,也被叫作“清凉石”。话锋转回到文殊菩萨走后,其它龙族回到龙宫,发现龙歇石不见了,顿时怒火冲天。他们追赶到五峰山,用龙尾把五个山峰扫成了平台,用龙爪把岩石刨得到处都是。文殊菩萨只得用计将它们关入了秘磨岩,并对众龙说:“你们好好在此修行,我会派弟子前来朝拜供养你们。”秘磨岩就是现在的“朝龙洞”。传说,善良之人能见佛、菩萨;邪恶之人则见不到欢乐境界。真可谓万人万境。后来,文殊菩萨常常坐在清凉石上讲经说法,于是,人们便称它为“曼殊床”。话完野史,聊正史。北魏孝文帝时期,有僧侣慕名前来,寻访清凉石,并在此建造了清凉寺。随后的几百年间,清凉寺被历朝帝王重视有加,常常在此举办佛事活动。尤其到了盛唐,五台山也伴随着盛世崛起,成为世界五大圣地之一,清凉寺亦成了镇国道场。长安二年,一日,武则天神游五顶,醒来后,遂命人扩建清凉寺。第二年,德感法师奉女皇之命,率一百多名僧人到清凉寺举办法会。武则天亲笔书信一封,表达了自己对弘扬佛道的赤诚以及不能亲自拜会圣境的遗感。她还招募国内最好的工匠,雕刻玉文殊像,送到五台山礼拜菩萨。女皇对清凉寺的虔敬,使得国内,乃至国外的信众们纷纷效仿,前往五台山弘法传教,瞻礼灵迹。文殊道场的地位,遂不可动摇。其后唐玄宗、唐代宗、唐宣宗、宋太宗、宋仁宗、金帝完颜亮、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明神宗……多朝帝王皆对清凉寺崇敬非凡。他们或是敕送佛经手迹,或是扩建庙宇,或是设置僧会司,这一系列举动,不仅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高僧大德,也使清凉寺依次成为皇家、华严、唯识、净土、密宗、镇国、律宗、黄教、禅宗等道场。清凉寺,悦海之内外,纳各教各派,不仅是四众弟子朝拜圣地,更是皇家青睐之地。大家所熟知的顺治皇帝就在清凉寺出家。一句感慨“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就已道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真谛。如今,游客进入清凉寺,还能见到传说中顺治的禅房,一副画像和那一句熟知的“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落在帝王家”,像是警醒世人,这流转的人间已是无奈,何必贪念繁华。乾隆皇帝跟着祖父的脚步,六次亲赴五台山,其中五次都来到了清凉寺,赋诗多首。最后一次来时,他已71岁高龄。其时,清凉寺的规模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宏大。佛塔摩天,殿宇巍峨,与身后嘉木清泉浑然一体,朗朗梵音,震谷回荡,即使站在远处,也叫人肃然起敬。遗憾的是,在历史动荡中,清凉寺惨遭破坏,仅留下了清凉石和稀稀落落的古迹残害。后幸得多方信徒出资重建,才恢复了部分的样貌…当绕行清凉石时,触及之处皆清凉,酷暑之下,心就像被甘泉浸润;站或坐在清凉石上,犹感千年古刹曾经的恢宏,25亿年沧海桑田,唯清凉圣境仍亘古未变。三十几年前,如意宝就曾坐在清凉石上,给数百名弟子传授佛法,一起念诵《普贤行愿品》并共同发愿弘法利生。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如意宝在回忆中常说,自己下半生弘法利生事业能这么广大,正是因为那次殊胜缘起。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块“清凉石”,那是文殊菩萨种在我们心底的智慧与慈悲。十月,归家之旅,深秋的北方已瑟瑟,山林间的颜色已是青灰,五台之巅甚或飘雪,然而,当我们步入清凉寺,清凉石便会落入眼帘,尽管肃肃之秋,我们依然会想起熟知的那四句偈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菩提心起,清凉石现。千山万水,若只能选择一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88.html
那便是台怀之上,五台山。
五台山上,若要选择一处;
那便是清凉寺中,清凉石。
年年岁岁,
山谷依旧青翠;
岁岁年年,
我们依旧感念;
缘,自清凉山起;
与善同行,
未来可期。
扫码报名,仅限50人详情咨询,小善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