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大家好!欢迎来到《红都故事会》栏目,我是延河。每当人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高大宏伟的建筑,上书“中央大礼堂”。讲解员会用甜美而洪亮的声音告诉你:“中央大礼堂是专为召开党的七大而建。礼堂为砖石结构,可容纳千余人,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型建筑,外部吸收了西式建筑风格,内部采用窑洞的拱形结构,既节省木料,又坚固耐用、宽敞明亮,还避免使用了阻挡视线的两排柱子,是当年延安唯一没有木梁和木柱的建筑。它是由延安自然科学院著名建筑大师杨作材设计的。”这声音既告诉人们这座礼堂的历史作用、建筑风格,还告诉人们设计这座建筑的大师姓名。杨作材在延安不仅设计了中央大礼堂,还先后设计修建了安塞李家塔七大礼堂、枣园后沟中央工作会议礼堂、枣园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枣园“品”字形小别墅、杨家岭中央办公厅办公楼、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大礼堂(建筑结构改正)、中央党校礼堂等几十个重要建筑,被人们称为“红色建筑大师”。本期由宝塔山景区讲解员惠琪为大家带来的红故事《红色建筑大师》。
红色建筑大师.mp:01来自延安红都红色文化培训本期故事讲述者惠琪
宝塔山景区讲解员
红色建筑大师
每当人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高大宏伟的建筑,上书“中央大礼堂”。讲解员会用甜美而洪亮的声音告诉你:“中央大礼堂是专为召开党的七大而建。礼堂为砖石结构,可容纳千余人,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型建筑,外部吸收了西式建筑风格,内部采用窑洞的拱形结构,既节省木料,又坚固耐用、宽敞明亮,还避免使用了阻挡视线的两排柱子,是当年延安唯一没有木梁和木柱的建筑。它是由延安自然科学院著名建筑大师杨作材设计的。”这声音既告诉人们这座礼堂的历史作用、建筑风格,还告诉人们设计这座建筑的大师姓名。杨作材在延安不仅设计了中央大礼堂,还先后设计修建了安塞李家塔七大礼堂、枣园后沟中央工作会议礼堂、枣园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枣园“品”字形小别墅、杨家岭中央办公厅办公楼、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大礼堂(建筑结构改正)、中央党校礼堂等几十个重要建筑,被人们称为“红色建筑大师”。
杨作材,江西九江人,出生于一个营造世家。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入延安抗大军事队学习。在延安,他曾任延安自然科学院校务处处长、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等职,他曾先后为三次建造的七大礼堂设计、施工。
建造中央办公厅大楼
年夏天,杨作材接到上级通知,调他到杨家岭参加修建中央办公厅办公大楼的任务。
因为有建造李家塔礼堂和枣园礼堂的成功经历,修建中央办公厅办公大楼的任务毫无争议地又落在了杨作材身上杨作材根据地形和使用要求提出了两个方案,画了两张草图第一个方案是修建3座平房:第二个方案就是后来建造起来的3层楼房,实际上是中间3层,两边各2层,最外边是一层。中央领导同志看了这两个方案后,采用了第二个方案。当时的延安,城内城外还没有两层以上的楼房,这就算是比较新颖的了。但设计依然采取勤俭节约、就地取材原则,因杨家岭就地有石山,为省工省钱,就采用毛石砌体。盖3层楼,杨作材心中也无很大把握,方案确定以后,他就在住处开始了设计工作。具体负责此事的是任弼时同志(当时是中共中央秘书长)和李富春同志(中共中央副秘书长)。这个时候,和杨作材起修建李家塔礼堂和枣园礼堂的原班人马听说杨作材在杨家岭建造中央办公厅大楼,也都陆续来了,他们的到来使杨作材信倍增。
办公厅原设计没有桥,施工中因地制宜,发现3楼正好对着毛泽东居住的窑洞,2楼对着警卫排的住房,临时就势把两个窗户改造成两个门,加了两座小桥,既方便了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来此开会,又方便了警卫工作。办公楼的东厅窗户很小,没有向外开设的门,这是根据
总参谋长王若飞的要求设计的作战研究室,这种设计主要为了保密。内部设计时,为慎重实用,杨作材专门去王家坪作战室考察,结果保密不能进,他只从门口看了看,但他根据外形想象需要一面挂地图大墙,设计出来后,都非常符合实际要求。
这座房子是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火柴盒式建筑,四四方方的。中间的3层楼又高又长,两侧2层楼短一些,1层又短些。所以,它的平面图酷似一架飞机,同志们也称它为“飞机楼”。办公厅大楼造好以后,3层楼作了中央书记处的会议室。收集在《毛泽东选集》里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文,就是在那间房子里讨论、修改并定稿的。
办公厅大楼是杨作材设计得非常成功的一座建筑,倾注了杨作材大量的心血,也博得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好评。有的同志跟杨作材开玩笑说:“这座大楼成了为你树碑立传的地方了。”杨作材只是笑笑,他从没有把这些当成自己的功绩、个人的资本。虽然当年修建这座大楼确实有过一个石碑,是王若飞送来的。石碑上铭刻了这是什么建筑物,何人设计,什么人建造。杨作材认为,建筑物上不应该把个人的名字刻上,所以石碑后来没有用,只是当乱石砌在墙里边了。
中央大礼堂修建
中央大礼堂是年春天开始修建的,地点就在中央办公厅的河沟斜对面。杨作材在修建中央办公厅大楼时就开始了中央大礼堂的设计和准备工作。
这里原来有一个砖木结构的小礼堂,能容纳三四百人。年的冬天,一场大火把礼堂给烧毁了。礼堂烧毁后的第3天,中央决定在老礼堂的原址上重建七大礼堂。
有一天,李富春把杨作材找去,要他设计修建大礼堂的方案。杨作材当时作了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修建在杨家岭沟口的大田中间,将所有党中央的机关,如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
中央统战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以及中央办公厅、行政处等都集中到沟口的平坦地,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党中央工作中心。这个方案杨作材画了一个简单的布局图,李富春看过后否定了。
第二个方案就是大家今天看到的礼堂。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始建于年春,年底竣工。礼堂高13米,长35米,宽30米,主厅可容人左右。正门上方的圆形通风窗棂上饰有“”字样(原准备安装在李家塔竣工的礼堂)。七大礼堂的建设,也是就地取材,以石料为建筑主材料。
年春天,中央大礼堂正式开工了。杨作材把早已设计好的平面图、正立面图、侧面图和剖面图都画在一张大图纸上,然后钉在办公桌上,供大家阅看。至于细部图,则是仍照老办法在施工现场临时画给工人们参看,或在木板上放个正式样子。说起来,这只能算是手工方式,但都能解决实际问题。整个礼堂的中间是一个主厅,可以坐千余人,采用4个石拱作为主梁;东边是1个小会议室,西边为3间房子。建筑物的前面有个塔楼,塔楼顶上有根旗杆,可从正厅顶部走过去挂旗。舞台东侧的楼上楼下各有一个化妆室,是为演戏时用的。设计舞台时,杨作材曾征求过鲁迅艺术文学院同志的意见。通向舞台的门及其上面窗子的抹头都是活的,可以取下,以便大型幕
整个礼堂是一座石木结构,为了避免在礼堂内出现两排阻挡视线的柱子,他采用大的石拱代替了木梁。当地的木料,特别是能用作大梁的木料十分缺乏。即使有了大木料,也没有相应的铁件把它们牢固地联结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性的好构件。而石料在当地则是取之不尽,当地的石匠技术水平又非常之高。所以,礼堂的主厅是石拱结构,没有柱子。礼堂大厅的大拱采用的是半圆拱。从理论上说,半圆拱所承受的力可以直接传递到地下,不会产生侧推力。当时因为没有把握,也为了谨慎起见,杨作材他们在东边修了一个小会议室,西边建了两个小阅览室,以抵御半圆拱万一产生的侧推力。此外,为了提高大拱的承载能力,他们参照著名的隋代赵州桥的结构形式,在大拱上又修了几孔小型砖拱。然后用单砖墙砌平,使它既能承重又显得外观平整、美观。
礼堂建成后,杨作材发现大厅的回音很大,影响演出效果。杨作材只能凭经验,仔细地观察,发现回音是从大拱上部大面积的光滑面上反射过来的。于是,为节约费用,他土法上马,将当地通用的毛毡作为吸音材料钉了上去,结果很是见效。此外,施工中还发生过个问题:为了省工、抢工,后面的石山没有打平,工人们就将舞台的后墙砌了上去,等到墙体快砌完时,发生了滑坡现象,只好拆了返工重砌。通过这件事情,杨作材体会到,搞建筑也跟做任何别的事情一样,大处和小处都应仔细、认真,马虎不得,否则就会出乱子。大礼堂各方面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党的七大的召开。
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这个礼堂胜利召开,在七大开幕式上,德高望重的朱德总司令向大会致辞,他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今天终于可以在自己修的房子里开会”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一大到六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次召开,不管是借还是租,都是在别人家的房子里开会。中国革命在经历24年之后,在步步走向胜利之时,终于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开会,这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值得骄傲的事啊。
七大会期50天,是党的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史册。而七大会址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现在已经成为延安最为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的设计者、主要建造者—杨作材的名字,也因此永远载入了史册。
今天的红故事就和大家分享在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们下期再会!
图文摘自:网络
剪辑:李莺莺
审核:贺延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