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新演艺,作者孙佳音
新演艺
提供最新最快的演艺资讯,为用户在海量信息中甄选出最有质量最值得一看的演出、展览、电影,并进行解读。定期提供门票、演出衍生产品抽奖。
她17岁到延安,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培养出来的红色战士;
她年入党,后来是活跃在一线的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话剧团演员;
年长影厂筹建,她从舞台到大银幕,在《翠岗红旗》《革命家庭》《龙须沟》《烈火中永生》等电影中都奉献了精湛的表演,尤其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塑造的革命烈士江姐的形象,几十年来,几乎没人可以超越。
60岁时候,她受命组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成为首任厂长,又用20年的努力和光影,陪伴一代代孩子成长。
她,是于蓝,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得主,是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是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是观众心目中永远的“江姐”。
_
_
昨晚(6月27日)9时07分,电影表演艺术家、事业家于蓝离开了我们,带着她对艺术的热爱和赤诚,享年99岁。
于蓝之子田壮壮发布讣告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布讣告
送别于蓝老师
_
_
从于佩文到于蓝
_
年,于蓝出生于辽宁岫岩,那个时候她叫于佩文。
动荡、战乱、丧母、流离,幼年的于佩文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
青年于蓝
_
一年多前在家接受新民晚报独家专访时,于蓝这样说:
_
“到延安后,我成为了一个充满热情、活泼的女青年。”
也是在那一年,她改名于蓝:
“蓝,万里无云,蓝天的蓝。”
于蓝曾接受新民晚报独家专访
_
改名后的于蓝,趁着蓝天,和好友赵路从天津出发,到北平,然后跋山涉水,穿过敌人占领区的缝隙,渡过波浪滔天的黄河,一路走到了延安。很多年过去,她还记得看到宝塔山的那一天,是年10月24日。
于蓝与赵路
第二天一早,她就拿到一张纸,就投入了革命。
_
“要填上姓名、年龄、籍贯和简历。拿起这表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边各一行醒目的铅印字,一边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另一边是’对革命无限忠诚‘。尽管走了一千多里路,尽管受了一些苦,但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让人内心充满了骄傲。”
于是,这个身子瘦瘦小小的女孩决心迎着一切艰苦,不辱没这“优秀儿女”的称号。
于是,不到半年于蓝就和其他十几个年轻人,一起光荣地加入了当时还处于秘密状态的中国共产党。
年,于蓝与田方在延安
_
从话剧到电影
_
最初,她很希望能够学习理工科,将来当一名工程师,修桥筑路报效祖国。不过延安当时没有这样的学校,年春天延安鲁艺到军政大学挑女演员,便把这个愿意看戏、看电影,还看得十分入迷的青年女党员挑走了。
_
“以前看电影的时候,我常常幻想着,假如世上能有一座穿着蓝布旗袍和学生装的电影厂,没有金钱、世俗的污染,那我就会投身于它,当时认为这是梦幻而已,但有一天我真的穿着布衣和草鞋走进了这艺术殿堂。”
鲁艺旧址
鲁艺的教室,是延安附近唯一一座未被轰炸的教堂,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于蓝曾两次回到延安,每次都去了鲁艺旧址。她说,那些充满着抗日青年乐观主义、浪漫精神的岁月,永远不会过时。
_
年长春电影厂筹建,于蓝又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电影演员。不过从舞台到电影的转变,并不容易。
_
_
刚开始的时候后,摄像师一会儿喊,于蓝,你的脖子太细了,一会儿又叫,你的肩膀太薄了,你的眼白太大了,令这个曾经在曹禺话剧《日出》中饰演女主角陈白露的话剧女演员无所适从。
不过,她从来没有动摇过,不断去尝试,去努力。
于蓝主演的第一部电影《白衣战士》
年于蓝主演第一部电影《白衣战士》;
年与张伐共同主演《翠岗红旗》;
年她与于是之合作主演剧情电影《龙须沟》;
年又与胡思庆、任德耀合作执导根据周立波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多幕同名话剧《暴风骤雨》;
年,她与谢添、马薇联合主演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林家铺子》;
年于蓝与孙道临共同主演剧情电影《革命家庭》,并凭借该片获得第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年,她当选中国文化部推选的“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
如此赫赫的履历,还没有书写到她人生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年,周恩来总理对于蓝说:“你演了一个好妈妈。”
_
永远的“江姐”
_
_
_
年冬天,医院检查身体,从《中国青年报》上读到了小说《红岩》部分章节的连载,就忍不住地要读给病友听。
小说《红岩》
_
_
年冬,她和导演水华前往重庆,广泛地接触了在那个时代里进行斗争而还幸存的共产党人,许多共产党人的事迹,比小说、比原型人物的诉说,更深刻地打动了她。回北京后,他们整理出来的资料足有20万字。“这些资料,我视为珍宝,一直藏在家中。”正是这些真实的故事,让她触摸到了烈士们的言谈笑貌和铁骨铮铮,使得她走进了江姐。
导演水华
_
_
后来,剧本打磨了很久。到了年夏天,他们整出的第三稿仍不够理想,不能投入拍摄。最终,经过水华和汪洋(时任北影厂厂长)的努力,说服了夏衍,答应完成《红岩》的拍摄文学本。
电影《烈火中永生》海报
夏衍不仅在第四稿剧本中将原本只有两场戏的江姐作为主要人物进行创作,更在改编后特地叮嘱,
_
“于蓝,你演江姐,千万不要演成刘胡兰式的女英雄,也不是赵一曼。”
《烈火中永生》中于蓝饰演江姐
于是,她演起来,江姐就是江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温柔的女性,是一个在许多纷杂环境下,都能有条不紊去处理、去解决、去面对问题的“平凡”的城市妇女。这份“有条不紊”最典型的呈现,或许就是江姐就义前的平静。
江姐就义
应该怎样去塑造这一段共产党人的生离死别?
江姐和许云峰共赴刑场时候,他们同时也各自用对共产主义理想必胜的目光来告别同志们。
这么多年过去,于蓝依旧说,自己也很满意这场戏,“每当壮烈的国际歌旋律响起,不管什么时候再看,我仍觉得激动、入戏。”
_
从演员到厂长
_
_
_
_
_
于蓝与江姐,到底像不像呢?
她自己说:
_
“我们是同时代人,怀揣着同样的理想——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并为此奉献了青春和热血。她牺牲了,我是个幸存者。但我们个性上有相像的地方,我也从来没有怕过生活的难。”
_
_
_
_
年,文化部党组根据中央工作会议的精神,决定成立儿童电影制片厂,任命于蓝为厂长。
一没经验,二没经费,于蓝甚至为了筹建儿影厂,冻伤了无名指,但她却说“有干劲,就不难”。
那十多年,儿影厂的导演阵容可谓“豪华”,张艺谋、冯小宁、张建亚、谢小晶、田壮壮,这些后来蜚声国际的第五代导演,曾在儿影厂完成了他们最初的实习作品;
那十多年,儿影厂先后拍出了《红象》《少年彭德怀》《鸽子迷奇遇》《哦!香雪》《豆蔻年华》《我的九月》《好爸爸、坏爸爸》等儿童电影,这些电影温暖和陪伴了一代代孩子的成长。
《红象》
年,80岁的于蓝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休。退休后,她偶尔地会在大银幕上出现。一直到年,她还出演了由江平、李作楠联合执导的剧情电影《那些女人》;年的家庭电影《一切如你》中也还有于蓝亲切而熟悉的笑容。
_
记者手记:艺术为了谁
_
除了是新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也还是电影事业家田方的妻子、第五代导演田壮壮的母亲。
年,田壮壮(右一)为母亲祝寿
于蓝离开后,田壮壮在社交媒体表示,感谢所有关心妈妈的人,他想要独自安静几天,“妈妈走了,现在你的感官不再起作用。你的心独立,赤裸,清明且处于当下。”
还记得,年9月去于蓝老师家拜访,闲谈间问她,田方、壮壮和你,谁的表演最好?于蓝一点也没犹豫,回答我说,田方的。说完,她笑了,笑得很好看。
于蓝最后一部电影《一切如你》
还记得,那次于蓝回忆起自己年报名、考试,以33岁高龄到中央戏剧学院跟着苏联专家库里涅夫从头学表演,“田方很支持我学习,他送我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写着,‘做一个好学生’。”
也还记得,于蓝说她最难忘,那年苏联专家不断地告诉她们要观察生活,“他说,你们的艺术是为了谁?”比起表演的技巧,那一年半的学习,最终教会于蓝和她的同学们:要艺术地影响观众,使观众在离开剧场后仍然记住这些人物,好像是他们的生活中的人物。“教会我们不投机,不取巧,不怀任何侥幸心理地走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道路,去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去寻找真实的美。”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为于蓝撰写悼诗:
缅怀于蓝老师
明振江
翠岗红旗奔延安,白衣战士赴国难。
林家铺子经风雨,龙须沟里换新颜。
革命家庭好母亲,创建儿影爱无边。
烈火青春仰红岩,江姐永恒天地间!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孙佳音
编辑:小开、吴旭颖
图片:网络图
每经影视获邀,已强势入驻网易号、搜狐账号、头条号、企鹅号、百家号、一点号等平台
|每经影视meijingyingshi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如需转载请向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