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红卫

作者简介:陶红卫,男,60后,从事公安工作,一直与大桥有工作上的联系。在繁忙工作之余,喜欢写一点小文和书法。

朱生豪和宋清如这两个名字,如今知道的人想必不是那么多了。然而,留在嘉兴城内的一座“朱生豪先生故居”,却倔强地印下了朱生豪先生和宋清如女士的足迹。

朱生豪先生著名的三首鹧鸪天之二即《鹧鸪天昨忆秦山初见时》:

“昨忆秦山初见时。十分娇瘦十分痴。席边款款吴侬语,笔底纤纤稚子诗。

交尚浅,意先移。平生心绪诉君知。飞花逝水初无意,可奈衷情不自持。”

今天,读来依然那么令人动容。

一、一抹浅笑暖人心

年,已经是大四学长的朱生豪先生邂逅了刚刚大一的学妹宋清如,从此不可自拔,深深的爱上了她。

宋清如出生在江苏常熟的一个富贵之家。中学毕业后,意气风发的宋清如如愿考上了杭州之江大学。宋清如对宝塔诗颇有兴趣,一进大学,就加入了学校的“之江诗社”。

有一天,诗社成员举办交流会,她在会上洋洋洒洒地读出了自己的诗作,谁知念完后,诗友们反响并不大。原来,宋清如只顾着研究新潮的宝塔诗,对于古体诗的平仄却研究不深。大家自然觉得宋清如的诗“不知所云”。

宋清如颇感尴尬时,留意到了坐在附近的一个男孩子,只见他手里拿着自己的诗,嘴角露出那一抹浅浅的微笑。这一笑,让宋清如倍觉温暖。诗友会虽然结束了,他们之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俩人一来二往,成了诚挚的诗友。在诗作的交流中,俩人渐渐碰撞出感情的火花。

二、低头一笑意已倾

当时的朱生豪先生,已经处于大学的最后一年,而宋清如却是大一的新生。这意味着,再过一年,他俩就面临分离。

自从宋清如出现以后,原本沉默寡言的朱生豪先生就变得活泼起来。年,朱生豪先生大学毕业,由于英语能力强,在导师引荐下,他获得在上海世界书局英文部担任编辑的工作。依依惜别之际,他一口气给宋清如送上三首诗,其中鹧鸪天之一,《鹧鸪天赠宋清如》:

“楚楚身裁可可名。当年意气亦纵横。同游伴侣呼才子,落笔文华洵不群。

招落月,唤停云。秋山朗似女儿身。不须耳鬓常厮伴,一笑低头意已倾。”

其中一句“不须耳鬓常厮伴,一笑低头意已倾”,就已将心迹表明。

刚开始恋爱的情侣还没热恋多久就要经历异地恋的考验,可以说是非常令人不情愿的。在那个通信并不方便的年代,两人就靠着书信来保持联系,常常是两三天就能收到一封彼此的信。

朱生豪先生由于从小父母早亡,形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但他用自己所擅长的文笔,写了数百封封异地书信,现存三百零八封如“想你想得我口渴,因此我喝开水;想得我肚皮饿了,无东西吃……”等等诸如此类,勾勒出一个痴情男人的内心,表达出对于宋清如的爱意,也是两人爱情萌芽的最好见证。

年5月1日,在动荡不安的上海,相识十年的朱生豪先生和宋清如女士举行了婚礼。那是一场朴素的婚礼,但却受到了所有人的祝福。夏承焘为这对新人题了八个字:“才子佳人,柴米夫妻。”有人说,前四个字是对这对新人身份的描述,而后四个字,则是两人一生的写照。

婚后不久,小夫妻去了常熟岳父家小住,在那里,朱生豪的莎士比亚喜剧译稿全部补译完毕。年1月,生豪夫妇回嘉兴定居。

嘉兴时为沦陷区,朱生豪先生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开始,次第译出莎士比亚全部悲剧、杂剧,又译出英国史剧4部,连同喜剧在内,共31部。之后很多年,当有人问宋清如,他们结婚以后的生活时,宋清如的回答只有简单的六个字:“他译莎,我烧饭”。

三、一同在雨夜里做梦

年春节,宋清如回娘家过年,一去二十多天,朱生豪先生翻译之余,每天到门口等妻子回家。

一天雨后,落英缤纷,他捡起片片花瓣,写道:“一夜我都在听着雨声中度过,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夜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夜里失眠,那也是何等的有味。可是这雨好像永远下不住似的,夜好像永远也过不完似的,一滴一滴掉在我的灵魂上……”。

宋清如回来后,看到丈夫清瘦了不少,看到那一堆花瓣,心疼不已,再也不肯离开痴情的郎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