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以悦己,茶以贵人。
先秦:佚名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这首诗的大意是: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莫非他是我君主?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富贵寿考莫相忘。
《史记·秦本纪》:“(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其子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这首诗大约就作于这一时期。诗的“美”,最主要是赞颂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度。那君子的脸红润丰泽,大有福相。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次斑斓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除了服装外,诗还写到了饰物的佩声锵锵,那身上琳琅的美玉挂件叮当作响,音韵悦耳,仿佛让人感觉到秦公步履雍容来到终南山祭祀行礼。诗通过视觉、听觉形象的勾勒,透出富贵气派和令人敬仰感。
终南山位于天下之中,帝都之南,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中国气候地理的分界线,故称中南山,历代高僧道士辈出,缁素云集,有“天下修道,终南为冠”之说。终南山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无论佛教还是道教,都把终南山称为圣山。终南山最高峰有多米。无论山势多么陡峭,都有踩踏坚实的山路可寻,小径、石阶,抑或是悬挂在崖上的木板“天梯”和铁链,都表明常年有人在此行走。终南山不产茶,然而却与道相关,正如净业寺本如法师所作的诗一样:“山寂心自宁,刹古僧烹茗,世间平常事,吾生贵吾行。”因为终南山有道,所以就有终南茶道。
终南山为世人所瞩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隐士文化”,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的传统。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他用一个无钩之钓,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音同鹿)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终成大业。“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终南山历史上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
说到隐居,都会想到是道家的修身之法,过着与世隔绝一般的生活。如果是真正的隐士则根本不在乎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下隐居。那终南山有没有真正的隐士呢?答案是有!《千家诗》里有一则五言诗,说的是真隐士: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这首诗的作者现今都已无考,只知道号“太上隐者”,是终南山上的一个隐士,词律简单的几乎可以用白话来形容。这可能才是真正的隐士,诗里所表达思想境界的高深绝非常人可比的,真是领悟到了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20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有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年前一样的生活。
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于是楼观成了"天下道林张本之地"。对终南山的雄伟,张衡的《西京赋》有一段描写:“终南山,脉起昆仑,尾衔嵩岳,钟灵毓秀,宏丽瑰奇,作都邑之南屏,为雍梁之巨障。其中盘行目远,深严邃谷不可探究,关中有事,终南其必争?”
子午谷一带属于古代终南山中段,也是道教的洞天福地终南福地,历代都有高道隐居此地修道。公元前2世纪左右,即西汉文帝时期,朝廷在谷内利用自然山峰修建了一座祭祀天神的坛,名为玄都坛,同长安城北方渭北高原上的天齐祠共同构成都城的建筑基线,两个地点与长安城中心同处一条经线,至今分秒不差。后来,在终南山修道的隐士们利用这个祭坛,修建了许多道观,分布在坛顶及周围,现在还遗留有多处遗迹。在玄都坛周围的道观,最著名的是金仙观。
年5月,我和朋友们一起登上了玄都坛,随喜写了首《春登玄都坛有感》:
终南青未了,子午夫如何?
一道指南北,顾盼妃子笑。
古人造玄都,遥挂天齐祠。
视接千里秀,俯仰天地宽。
自注:桃月佳日,应李、潘二友邀请,春登子午峪玄都祭坛。坛高据闻海拔米,四周群峰环抱,犹坐莲花。顶部用条石垒成,青砖铺地,约十数平方。青砖古旧,有汉唐遗迹。坛下金仙观,倚崖而建,据传是新罗人金可记成仙之处,今被奉为韩国道教祖庭。子午大道是汉代长安城的建筑中轴线,天齐祠居北,玄都坛镇南,互为阴阳,其间大道长76公里,“长、直、久、厚、奇”。坛东南就是穿越秦岭的子午道。登坛之前日恰好有雨,今日放晴,空气如洗,远观可见都市楼群。
新罗人金可记(?-西元年),是道教传入韩国的重要传播者之一,曾在金仙观修行。唐开成、会昌、大中年间(即公元9世纪中叶)留学长安,后为"宾贡进士"后不求仕进,隐居子午谷中修道,受道教仙祖钟离权传授内丹术,成为传播韩国道教的第一人。公元年(即唐大中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于谷内。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由于教义和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等。终南山很早就有禅茶一说。据盛唐《终南贞观寺记》载:“有佛寺千座隐于终南山,终南僧众三千有余,种茶晒茶秘炼禅茶,以茶静心、引法心见性禅修自悟,通灵自然诚修正果。”可见,最迟在盛唐时期便有了终南禅茶,传承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了。
终南禅茶的始创者已不可考。但民间相传唐开元年间,终南王顺山古佛洞有一无名禅师,目睹山林苦修的同道中不少人因环境的恶劣、营养的缺乏而饱受疾病的折磨,以至于不能潜心修禅,痛苦不堪。禅师遂发慈悲大愿,欲以一己之力救同道们脱离病痛之灾。一日禅师入定,忽闻耳边有人耳语,读数十味药名三遍,禅师猛觉,回神之后,立即焚香礼佛,并将听到的药名一一记录下来,这就是最初的“终南禅药”的秘方。后来,禅师云游终南,遍踏仙山,历经万难采集药材,最终得禅药四种,一试,对于禅修者的疗身愈疾竟有奇效。于是,禅师便将此方与山中同修共享。一时间,山中苦修者竞相制作。自此,“终南禅药”在终南山中广为流传。后来,经过数百年的演变,终南山中的僧人、隐士、禅师将“终南禅药”与茶结合炮制,既去除了药物的苦辛之味,又升华了茶的香气,并使得这一禅门秘饮更具有了凝神益思、平和静气的奇效,成为当时终南山中各大寺院禅堂之中禅僧必备的修行秘饮。这就是“终南禅茶”的由来。
按理说隐士不应该“著名”,可王维偏偏就是唐朝乃至历朝最著名的终南山隐士。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两首都是写终南山的名句。前一首,不识秦岭真面目,只缘身在南山中,苏东坡《题西林壁》和王维这首诗如出一辙,平淡至极,禅理深厚。后一首《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成为知名的人生格言,在你人生进退难抉之时总是萦绕在耳边。
金元时期著名的终南山隐士,是全真道派创教人王喆,道号重阳子。金正隆四年,公元年,他中年弃家修道,于终南山南时村挖洞自居,自称“活死人墓”,内则修炼金丹,外则佯狂装疯,字号“王害风”。王重阳非常爱茶,并把茶作为道家修炼的重要方式,做咏茶诗很多首。
王喆
昔时曾见赵州来,
今日卢仝七碗猜。
烹罢不知何处去,
清风送我到蓬莱。
诗中化用赵州禅师“吃茶去”和卢仝“七碗茶”典故,烹罢两腋清风上蓬莱。诗词很简单,没有状物描写,却演化出高人际会,蓬莱清风的仙气。王重阳还效仿唐代诗人元稹做宝塔诗《咏茶》,连做茶、酒、色、财、气五首宝塔诗济世,可见他的确是一位资深的茶人:
王喆
茶,茶,
瑶萼,琼芽。
生空慧,出虚华,
清爽神气,招召云霞。
正是吾心事,休言世味夸。
一杯唯李白兴,七碗属卢仝家。
金则独能烹玉蕊,便令传透放金花。
酒
酒,酒,
恶唇,赃口。
性多昏,神不秀,
损败真元,消磨眉寿。
半酣愁腑肠,大醉摧心首。
于己唯恣,猖狂对人,更没渐忸。
不知不饮永醒醒,无害无灾修九九。
色
色,色,
多祸,消福。
损金精,伤玉液,
推残气神,败坏仁德。
会使三田空,能令五脏惑。
亡殒一性灵明,绝尽四肢筋力。
不如不做永绵绵,无害无灾长得得。
财
财,财,
作孽,为媒。
唯买色,会招杯,
更令德丧,便惹殃来。
积成三界苦,难脱九幽灾。
至使增家丰富,怎生得免轮回。
不如不要常常乐,无害无灾每恢恢。
气
气,气,
伤神,损胃。
聘猩狞,甚滋味,
七窍仍前,二明若沸。
道情勿能转,王法宁肯畏。
斗胜各炫偻罗,争强转为乱费。
不如不做好休休,无害无灾通贵贵。
重阳真人还有一首《和付长老分茶》诗,这首诗说明金元时期延续了宋人点茶法,隐士们也多为采用,可见传播之广。但诗中的茶却不一般,是真人私房制作的道茶,非同珍贵。
王喆
坐间总是神仙客,天上灵芝今日得。
采时惟我识根源,碾处无人知品格。
尘散琼瑶分外香,汤浇雪浪于中白。
清怀不论死生分,爽气每嫌天地窄。
七碗道情通旧因,一传禅味开心特。
荡涤方虚寂静真,从兹更没凡尘隔。
王重阳还写了不少关于茶的词,并和高徒丹阳子马钰相唱和,师徒以茶明志,以茶助修行,以期证得长生,同超彼岸。
当代最有名的终南山茶人,莫过于紫阁峪千竹庵庵主南山如济先生。一身布衣,一管洞萧,几间茅屋,几碗茶汤,这样的生活如济先生已经过了至少三十个年头了。从城里的冷香斋,到终南山上的千竹庵,如济先生煎出的茶香,弘扬的中华煎茶道,早已飘出万里之外。如济先生有本书《岭上多白云》,写的是他在终南茅棚里,搬柴运水,煎水烹茗,起而读书的日子。书名出自南北朝诗人陶弘景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答齐高帝之问。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在迷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麼;但在修行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像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赠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被历代传诵。
如济先生《岭上多白云》这本书中,我记住了一句话:
“随所居处,皆是终南。”
图:《始翠山,诗词发现陕茶之美》
文/奚斌锋。茶文化学者,传媒人。陕茶产业联盟联合发起人,茶贵人出品人,著有《奔跑吧陕茶.经理人喝茶白皮书》、《始翠山,诗词发现陕茶之美》。身居秦地,爱我陕茶。茶贵人以宣传“陕茶”为己任,努力讲好陕茶故事,以“茶以悦己,茶以贵人”为主张,传播与时俱进的茶文化。上文节选自《始翠山,诗词发现陕茶之美》,书的详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