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延安,层峦叠嶂,生机盎然。

第一次踏上这片早已心驰神往的红色的土地,格外兴奋和激动。几天来,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伟人们工作、生活的窑洞前,在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和一件件实物前,倾听着穿越时空、感人肺腑的实地讲解,感受着新中国开创者的艰辛和无畏,重温着那段如歌如诉的峥嵘岁月,全身心沉浸在对革命圣地、红色摇篮、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认知和感悟中......

我仿佛看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指挥一场又一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战役;我仿佛看到,在如豆的油灯下,毛泽东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我仿佛看到,在简陋的会议室里,召开了一次又一次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会议;我仿佛看到,面对敌人几十倍于我的一次又一次围剿和封锁,共产党人与人民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彰显出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博大胸襟和坚定决心;我仿佛看到,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热血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从全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练就了坚强的意志和过硬的本领,又从这里奔赴全国的抗日战场。正是有了这些伟大实践,才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孕育和铸成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

在延安,徜徉在这片孕育了新中国的热土上,我被到处传颂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故事深深感动。

毛主席在延安期间,随中央机关搬了几次家。每到一处,他都第一时间深入驻地村民中,了解群众疾苦,和老百姓真心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杨家岭,他在跟村民杨再忠交谈中得知群众吃水有困难时,就动员中央机关的干部帮助群众修了裴庄水渠,全长10华里,可灌溉亩土地,解决了群众的用水问题。当地群众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给这条水渠取名“幸福渠”。为了及时指导抗战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毛主席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毛泽东选集》四卷的篇著作中,《论持久战》《矛盾论》等92篇都在延安完成的。为节省煤油,毛主席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便把煤油灯芯拧小,一支铅笔要用到手握不住时仍舍不得扔,把铅笔头装在子弹壳上继续用完。由于纸张缺乏,一个信封都用4次,正反面用完后再拆开用里面两面。

在艰苦岁月里,周恩来同样为全党作出表率。他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中央直属机关举行纺纱比赛,周恩来纺的线被评为一等奖,并在边区农业展览馆参展。他有一件皮大衣,冬天当大衣,下雨当雨衣,晚上当被子,被大家誉为“三用”大衣。周恩来给中央机关同志说,“我们要和陕北父老同甘共苦,只要一息尚存也要像蚕一样,将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人民。”现在,那件大衣整齐叠放在纪念馆的陈列柜里,正用它斑驳的色彩,静静向世人诉说一位共产党人的博大情怀。

朱德总司令带头组织生产小组参加劳动,种菜地、背着粪筐拾粪积肥。穿的衣服、鞋袜总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年11月,在边区生产展览会上,展出了朱德亲手种植的大冬瓜。有名干部看后当场写诗一首:“工余种菜又栽花,统帅勤劳天下夸。愿把此风扬四海,逢人先说大冬瓜。”党外民主人士续范亭写诗赞颂:“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毛主席曾风趣地说,朱总司令从主席台下来,走在群众中间,没人认得出来。

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唯艰。这些看似平凡、平常的小事,正体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的政治品格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这些小事使我真切领悟到,依靠群众、艰苦奋斗历来是我党的传家宝,条件艰苦时需要它,条件优越时更需要它。

在延安,徜徉在这片孕育了新中国的热土上,我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一立党宗旨深深感染。

在张思德纪念广场前,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全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地方,我认真诵读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聆听延安党校教授讲授的《张思德和张思德精神》,并重温了入党誓词,张思德连同根植于共产党人心底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仿佛有着跨越时空的穿透力,震撼着我的心灵,正如高高耸立在广场上的张思德塑像一样,高高矗立在我的心中。

没有来延安前,只知道张思德是一名普通警卫战士,在烧炭时为救战友而牺牲的。来到这里,更多了解到他的故事,一个高大立体的张思德浮现在我眼前。张思德是共产党员、战斗英雄,他从军11年,过草地、翻雪山,多次负伤,曾在一次战斗中一人夺得12挺机枪。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切听从党安排。年11月部队合并,正在担任班长的张思德被调到另一部队当战士。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开荒、种地、纺线,烧炭、挑水、送信,干一行爱一行,并主动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帮助群众生产劳动。年9月5日,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完工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窑洞,自己却被埋在里面,牺牲时年仅29岁。他虽然没有做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牺牲在杀敌的战场上,但他让人们懂得了如何做一名共产党员,如何当好人民“勤务员”这一最高标准和境界。

毛泽东提出为张思德同志开追悼会,亲笔书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并发表文章纪念他: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座右铭,激励着每一名共产党人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延安,徜徉在这片孕育了新中国的热土上,我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深深震撼。

“南泥湾啊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潭。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山鸡窜,一片荒凉少人烟。”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我们从一组组图片中,感受到了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变迁过程。当时,面对国民党的封锁,毛泽东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来到杂草丛生、荆棘遍野、野兽出没、荒无人烟的南泥湾,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遍地野菜来充饥;没有畜力、农具,就用手搬石头,用刺刀砍灌木......七一八团二营的七、八连,仅仅一周时间就有20多名战士因劳累过度而牺牲。将士们用鲜血和汗水,开辟了12多万亩土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稻田翻绿浪的陕北好江南。

“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当我再次唱起《南泥湾》时,已是满眼泪花。南泥湾只是一个地域的称谓,三五九旅不过是一支部队的番号,但当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汇聚成一首歌时,却是时代传唱,经久不衰......

在南泥湾去往延安的路上,我极目远眺,绵延起伏的群山到处郁郁葱葱。原本在人们印象里应该是黄灰色的山川峻岭,为何不少山脚下都变成了棕红色?这一刻我恍然明白,这不正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吗?这不正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片红色沃土上为后人留下的红色记忆吗?这不正是共产党人在这片黄土地上打下的红色烙印吗?这不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带着永远不变的红色基因,带着永远不变的延安精神,带着永远不变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前仆后继,奋力建设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中国的初心吗?

岁月无声,大地留痕。延安之行虽然短暂,延安精神却永留心中。

(作者系河北省衡水市公安局副局长兼政治部主任。)

(摄影:解红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7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