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长征文物地图”,点开代表每一个长征文物点的圆点,文物背后的长征故事跃然屏上。小小一张电子地图,记录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余次战役战斗,跨越的近百条江河,攀越的40余座高山险峰。

曾几何时,李蓓这样的文物工作者开展长征文物保护工作,看到长征沿线的遗址遗迹出现不同程度损毁,颇感心痛。

矗立在赤水河畔的茅台渡口纪念碑、在夕阳下散发着金色光芒的松潘红军长征纪念总碑、俯瞰遵义老城的邓萍烈士墓……随着党和国家对革命文物保护的日益重视及各级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加强,一处处分布在广袤中华大地、绵延于岁月长河的珍贵遗存,串联汇聚成一条鲜艳的红飘带,鼓舞着更多人在新长征路上续写新篇章。

一系列顶层设计擘画了长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蓝图:年,国家文物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年)的意见》,将“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工程”列为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六大重点项目之一。

年7月,习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近年来,长征文物保护展示以及红色文化传播水平日益提升,但现留存的长征文物由于展示手段较单一,往往严肃有余、体验不足。”“互联网+长征”项目负责人毕毅说,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增强长征文物的吸引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今年8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整合长征沿线15个省区市文物和文化资源,根据红军长征历程和行军线路构建总体空间框架。其中,数字再现作为“六大重点工程”之一,强调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多手段全方位提升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的展示和传播效果。

在新技术支撑下,各地长征遗址保护有了新载体:在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数字全景展厅能够实现让观众在家中“漫游”;在陕西延安宝塔山下,1.5万平方米的山体崖壁已成巨幅银幕,利用幻影成像、3D技术,中央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在《延安颂》《保卫黄河》等歌曲声中徐徐展开;在甘肃白银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云游”红色教育基地系列活动火热展开,百万网友通过收看直播“重走”长征路……

科技赋能,红色文物“开口说话”

碧空如洗的天空缀着朵朵白云,大渡河水汹涌澎湃,石走雷奔,战斗一触即发。

这是第77集团军某合成旅“满堂红炮兵连”中士蔡旺手机上的场景。只见他手指轻点,画面显示红军的迫击炮瞄准了对岸的工事,“嗵嗵”两声,画面上敌人的碉堡飞向半空……

86年前也是在这里,连队老连长赵章成在前方战士受阻的情况下,3发3中,扭转了战局。

在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神炮手赵章成”体验点,游客们打开“强渡天险”APP,扫描眼前的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便能看到虚拟的红军战士强渡大渡河的场景。震撼的音效、变幻的灯光以及三维动态影像,全景展示赵章成炮轰碉堡的故事,让游客们身临其境。

体验当年先辈的壮举,感受临危受命的心情,蔡旺心情澎湃:“当时革命先辈历经艰难险阻,立下奇功。我们要像他们那样练精手中武器装备,英勇善战、敢于胜利!”

作为“互联网+长征”项目的重要内容,“强渡天险”APP是AR技术在战场遗址展示应用中的一次探索。该APP是一款专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开发的场景体验应用,依托5G、AR技术和3D数字内容,实现遗址现场与虚拟历史场景的叠合再现。

“这为如何在不重建、不扰动革命遗址的前提下,提升遗址展示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参与该项目建设的电信企业负责人韦广林介绍,该APP还包含了基于AR技术的“寻宝打卡”“拍照合影”“致敬先烈”等可交互内容,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作为这段壮阔史诗的重要见证,丰富多样的长征文物散布在沿线15个省区市的广袤土地上。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不断升温,江西于都、贵州黎平、四川古蔺、湖南道县等红军长征沿线举行了形式多样的“重走长征路”活动。参观者走红军小道、听长征故事,红色教育入情入境、入脑入心。

长征沿线掀起红色旅游热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现存长征文物多数地处偏远、分布零散、单体规模小,如何方便工作人员做好这些长征文物的保护管理,同时让游客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每个长征遗址背后的故事?

一幅上线一个月便实现近万浏览量的“时空地图”给出了答案。

打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