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的最终胜利,跟一所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时的军队中,每6个人就有1名毕业于这个大学。她最早提出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教学理念,培养输送了10万名军队干部,如果没有她,抗战的胜利无法想象。在完成抗日使命后,又孕育了国防大学、南京炮兵学院、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石家庄陆军指挥学校等军事院校,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黑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她就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抗大)。

抗大培养的10万干部中,有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将士,也有全国各地而来的热血青年,甚至还有众多富家子弟。这些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年轻人,经过抗大的培养锻炼,一批又一批奔赴战争一线,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各干部梯队,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大探索了很多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很强借鉴意义的人才培养理念,如“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理论与实际联系”,问题导向,个性化学习等,对今天的企业来说,不管是建设自己的企业大学,还是进行人才培养,或者文化价值观体系建设,都可以从抗大找到很多经验。

“建军必须先建校”—抗大缘起

年冬,中央红军历经艰苦跋涉的长征,抵达陕北。当时的红军什么都缺,尤其是缺人,缺能带兵打仗的人。

长征

基于严峻的现实,毛泽东提出“必须大数量地培养干部”,把他们“一批又一批地送到各方面的战线上去”。于是,在没有教师,没有教室,没有经费的三无状态下,抗日红军大学(后改名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于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成立了。红大校长是林彪,副校长是刘伯承,毛泽担任任教委会主席。

瓦窑堡会议旧址

毛泽东在开学典礼上,把红军大学与黄埔军校做了一个比较,“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军校,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成功,但到现在它的革命任务还未完成。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着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红大的教学环境非常简陋,教室是窑洞,黑板是石头板,很多时候连桌椅也没有,但当时的抗大师生苦中作乐,自称为“窑洞大学”。有同学作诗云:“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中来”,能看得出来,当时的红大弥漫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课程是周一到周六,周日休息。但红大刚成立不到一个月就被国民党突袭,从瓦窑堡撤出到了陕北保安。

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红大第一期学员提前毕业,奔赴各部队。毛泽东在送行时,说“你们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天下大乱你们就下山”。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让出延安,红大搬了过去,改名为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在当时,抗大的招生对象还只局限于红军内部,但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只靠红军内部无法输送足够的学生,抗大扩大了招生范围,大批知识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当时延安是很多爱国青年的革命圣地,这其中跟抗大有着直接的关系。

毛泽东当时说,“增加抗战力量的工作和方法很多,然而其中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办学校培养抗日干部”。

延安旧照

“越抗越大”—深入敌后办学

年,抗大师生数千人离开延安东进到华北,在敌后办学,培养了大量军队干部抗日。日军非常恐惧,提出“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了边区的一半”,“宁亡十名皇军士兵以换一名抗大学员,宁亡五十以换一抗大干部”,足见抗大的威力。

抗大在敌后办学期间,不断收集提炼典型战例和工作经验充实教学内容,编印了大量教材,对敌后抗日根据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抗大提出了“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口号,朱德为抗大题词“高举抗大旗帜,插遍整个中国”。

抗大学习

除总校外,抗大还陆续办有14所分校、中学等,分布在各根据地,分校校长有陈伯钧、陈毅、粟裕、李先念、陈赓等担任。

抗大毕业证

抗大教师是干部的干部

抗大是军队培养人才的核心机构,抗大的领导也由军队的核心领导构成。林彪是抗大第一任校长,罗瑞卿和徐向前曾是抗大的代校长,刘伯承担任过副校长。毛泽东是抗大的缔造者,自己也担任抗大教委会的主席,是抗大教学内容的总设计者。

抗大早期师资不足,采用广泛发展兼职教师的方式。毛泽东经常到抗大讲课,三天一小讲,五天一大讲,从哲学到历史,从抗战形势到战略策略,甚至作风养成、婚恋问题、生产自救等,授课范围十分广泛。毛泽东讲课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深入浅出,能够把宏大的战略视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让很多抗大的学员记忆犹新。

毛泽东在抗大讲过一门课《辩证唯物论》,每周授课两次,每次4小时,历时3个月。后来著名的两论—《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源于这门课程。

毛泽东在抗大授课

当时几乎所有著名的将领都给抗大讲过课,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董必武、王稼祥、贺龙等核心领导人都是抗大的兼职教师,他们经常走上抗大的讲台。这种广泛发展兼职讲师的方式成为抗大的鲜明特色。

随着规模逐渐扩大,抗大邀请来自前线的优秀指挥员,全国各地的优秀知识分子,甚至国民党的旧军队教官等到抗大任教。当选调教师遇到阻力时,毛泽东亲自出面做工作。他把抗大教师称为干部的干部,比做发展革命力量的“老母鸡”。没有老母鸡,就没有蛋,部队就没有源源不断的干部和人才。抗大对于教师也非常照顾,教师的待遇甚至比前线还要高。

红军时期的周恩来朱德在抗大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少而精”,“理论与实际联系”,“理论与实际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等。在今天来看,这些观点依然很很强的借鉴意义。抗大有七条教学原则:

一是根据敌后作战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二是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照顾对象的特点;三是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相互结合;四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五是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六是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七是坚持教学上的群众路线。这些思想跟今天提到的学习需求分析、个性化学习、训战结合等等都都不谋而合。

抗大的教材多来自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为了能够让理论和实际更好的联系,抗大组织人员奔赴一线,和部队共同编写战例,再把优秀战例汇编进抗大的教材,课程深受学员欢迎。抗大的教材因为实际指导性强,不仅在学校使用,还被部队广泛使用。

毛泽东在抗大有一门课叫做《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为了准备这门课,他前后准备了两个多月,从工作实际中提炼了大量素材使用在课程中,在抗大开课时引起了轰动。

注重精神锻造

时任抗大校长的林彪曾经说,要“把军容军纪搞端正,把学员的精气神搞上去,让他们个个都像嗷嗷叫的小老虎”。在抗大,从晨曦初照到星月当空,操场上、课堂里、行军途中、劳动工地,哪里有抗大队伍,哪里就有嘹亮的歌声,各学员队还经常组织文艺晚会、体育活动等,这些活动很好地锻炼了队伍的精神状态。

-------------------------------------

全国的有志青年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汇集于黄河之滨、宝塔山下,进入抗大学习。9年多的时间里,抗大为军队培养输送了10多万干部。这些干部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撒遍全国,进入抗战一线,成为部队的中坚力量,奠定了部队的人才基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