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要登清凉山了,在预约游记时我说“今天登宝塔山,明天登清,后天登凤凰山,要把延安的山山水水全都踏个遍”,今天终于能完成心愿了。
这清历来被称为第一名胜,历代名人咏诗词甚多,赞颂为清凉胜境,清
在近代出名主要是因为陈毅的一首诗:“百年积弱叹华厦,八载干戈仗。试问九州
谁做主,万众瞩目清”。这是陈毅元帅当年参加中共七大会议时写的,因为当时中央印刷厂、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等都设在清上,被称为红色的“新闻山”。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第一间(开在庙里的)新华书店了
如今又恢复成庙的样子了,就是放了些旧旗旧书在里面
这旁边确实有一间庙,但里面的人太小气,不让拍照,其实那三尊石雕佛像雕得还是很可以的,只是这种庙里不让拍照的习惯其实对推广景区一点也不利。洞内四壁上雕有一尊尊小佛像,据说总数超过一万一千尊,所以叫“万佛洞”。这是走到后面偷拍的一张,清
上的庙观等都没有别的照片了
还是红色景点比较大方,随便拍照,随便参观,让人心情放松舒畅
这是当年的排字间,那时候的人真不容易啊,铅字一块一块人手拿,人工找,蜡封盘.......真是辛苦又危险
不过这些工艺几千年不变,也真是中国特色了,那天看托克维尔的历史研究中感叹说:“年前欧洲人初到中国,当他们看到中国几乎所有的工艺都已达到一定的完善阶段时,感到非常惊异,他们认为再没有别的国家会比中国的工艺更先进了。不久以后,他们发现中国人的一些高级知识已经失传,只留下了一点残迹。。。。中国人只知道跟着祖先的足迹前进,却忘记了曾经引导他们祖先前进的原理。”
幸好现在的中国已经摆脱这种精神停滞的状态,大量的创新和领先开始进入中国的生命!
这“水照延安”为清凉山八景之一,诗湾旁有一丈余长的平石台,中间凿一月牙形石钵,钵内蓄水,从其右角斜视,可见凤凰山上的延安古城墙倒映水面。钵边矗立一块二龙戏珠小石牌,牌上倒刻“水照延安”四字。如俯视水面,则四字清晰端正,妙趣横生。
月儿井与印月亭也是“清凉八景”之一:“崖畔有悬楼,崖下有鹫峰泉,山人、道士长索汲水,桶搅水动,泉中映月。”
诗湾前面,一亭凌空,亭中央有一圆形孔洞,其正下方10余米是一口六角古井,即鹫峰泉,古诗道:“万佛阁从空外出,鹫峰泉自石根来。“
山上还有范公祠、药王庙等一系列古迹
还有一个卧佛,也是偷拍的
清凉山上现有历代摩崖题刻50余处
清凉山海拔多米,爬上来也不容易,登高望远,俯视延河,这里是最佳处所。
范仲淹以前也经常来清凉山游玩,曾写《清凉漫兴》四首,赞其为“凿山成石宇,馋佛一万尊。人世亦稀有,神功岂无存”。
清凉山上的各摩崖石刻最早开凿于隋代以前,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皆有增加造像或维修。
这个景点叫戊倦洞还是戌倦洞,没搞明白,反正看起来是当年水流切割造成的,这清凉山上很多这样的水力切割洞穴,想当年延河的水位竟然是高到这个高度的呀,真吓人!
看,到处都是这种水力切割的洞穴,在几百米的高处,到底是延河下降了,还是清凉山抬升了呢?
延安清凉山
在清凉山景区最高处,有一座琉璃塔,据说是陕西省仅存一座琉璃塔了。本来从这还有一条路通后山道观,但现在那里砌了一堵墙,估计又是要另门另收费了。
这座塔原位于宝塔区甘谷驿镇唐家坪村,年搬迁于此处。塔建于明崇祯二年,高6.3米,每层8块,共56块琉璃构件,层层不同,异常珍贵。
爬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要中暑了,时间正当中午1点多,太阳火辣,周围再也没有一个游人,也没有任何地方卖水,我带的水已喝到底朝天,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心想要是晕倒在这,晒上几个小时,估计就真的要没命了!
后来赶紧下来,找了个门洞休息了整整一个小时才缓过来!
不过这里的风景真不错,透过门洞远眺延安城,整个城市尽收眼底。外面阳光火辣辣但这里有挺强的风,一阵一阵凉风习习,北方的天气就是好,只要呆在阴凉里就能缓过来。
在这里正对面就是原来
的旧城门,有一段时间曾想恢复当年的旧貌,就象安澜门那边一样,但是如今我望出去,那个地方修起一座现代化大楼,高书“万达”二字,看来是已经卖给商家啦
从这里望下去,见到延河里有一排过河石板,记得以前看到很多延安的画里都有这个景象,估计是个旧渡口,延安人一直从这里涉水过河的
从高处看下去,延河还波光粼粼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