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籍作家厉彦林的长篇纪实散文《延安答卷—脱贫漫记》近日出版。作品站在新时代全球减贫的高度,掬取我国近二十年来特别是新时代近五年脱贫攻坚战中的一朵浪花,以革命圣地延安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样本,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脱贫攻坚事业的“基因密码”。
作品紧扣延安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分宝塔山照耀穷人翻身、大决战打赢脱贫攻坚战、拔掉“穷根”建成“绿延安”、摆脱贫困之路、瞩望“延安绿”、美好新生活、延安答卷的奥秘等7个部分,沿着“为什么扶、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靶心”问题展开论述,用17.6万字记录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脱贫攻坚的“史诗宏篇”。
作品体现了作者对重大主题的表达驾驭能力。脱贫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重大承诺。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抓住典型事例,反映重大主题,描绘了延安脱贫攻坚的漫长而生动画卷。作者从窑洞对、进京赶考,到新时代的时代之问,从宝塔山、枣园、杨家岭,安塞区、延川县、吴起县,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年历史长卷中破解的系列历史性难题中最为精彩的一张“答卷”。
《延安答卷—脱贫漫记》融合了我国革命与建设发展、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的磅礴精神力量,特别是概括、揭示了伟大的延安脱贫攻坚精神,丰富、深化和发展了伟大的“延安精神”。绿色生态扶贫脱贫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服从和支持国家重大任务、听从党和国家召唤、忠于党和人民,在自然条件差,资源贫瘠的艰难环境下,探索验证了20多年,被“逼”出来、“拼”出来、“闯”出来的脱贫攻坚战略。作品展现了延安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久久为功、敢啃硬骨头的精神风貌和“妙棋一着,全盘皆活”的奋斗历程。延安脱贫攻坚的成功,是延安精神在脱贫攻坚领域生动鲜活的实践。
《延安答卷—脱贫漫记》基调高亢,热情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伟大的新时代,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转换情感,通篇洋溢着主旋律情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性、人民性。作者坚守初心,紧贴民心,打通了自我跟当下时代的内在关联。他善于用农民的“眼睛”看,用农民的“耳朵”听,用农民的“语言”讲,并以之体悟、叙说农民的心理内涵、生命渴求与行为方式。
延安脱贫攻坚中红军老干部、驻村扶贫干部、特困户、脱贫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年轻人等,在文中都变成了作者最熟悉的亲人、朋友,或学生、同事和邻居,他们在一起聊天、生活、生产、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作者借用鸡蛋、苹果解读食品支出,住房、衣着解读非食品支出,将“基本需要成本方法”“恩格尔系数“诠释得鲜活生动,用人口、面积比例两组数据,将“胡焕庸线”介绍得深入浅出。怀着对贫困群众的悲悯怜惜和绵绵爱意,文章没有刻意渲染贫困户生活窘境,而是用“我的心无数次被刺激的狂跳,有时内心像被锉刀错摸着一样”掩泣。描述绿色生态发展脱贫模式,也没有简单罗列数据、空谈政策,而是借安塞区镰刀湾镇双山村山上种植了柠条、榆树、槐树,村里建成卫生室、文化室、文化休闲广场等,让读者对绿色生态发展、产业振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借用老百姓的家里缕缕炊烟、身上的棉衣,脸上的微笑来表达自己脱贫攻坚后喜悦之情。
文章在思想性的表达方面,主要靠古今中外相关的大量资料、素材,直接进行主观评论与抒情。这种表达,便于拉近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世界、自然之景与内心崇高。作品把多种情景素材通过思想性的表达,融会贯通在一起,展现了一位作家的内心世界。
作为沂蒙精神的践行和传播者,厉彦林拒绝狗苟蝇营,走出个人小天地,跨越个人小情感,注重对历史与现实、人生与命运的思索,不论在怎样复杂的情况下,不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中,他总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革命、对建设、对胜利、对强国梦充满了信心。《延安答卷—脱贫漫记》始终贯穿着正能量的主旋律,洋溢着一种浩荡正气,引导读者斗志昂扬,向善向好,真正表现了作品时代精神和现实风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