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长谈探讨新路
年7月,时任国民党政府国民参政员的黄炎培等人飞赴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数番长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延安窑洞对”。黄炎培希望中共在得到天下后,能跳出兴亡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当即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条新路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革命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灯塔延安是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田。从年长征到达陕北,到年东渡黄河,13年的“延安时期”中,中共中央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多种改革与创造,为后来的执政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合影,前排左三为开明绅士李鼎铭
天下归心
宝塔光芒引四方
西安事变之后,国共开启合作抗日。经过双方谈判,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之下进行抗日,同时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实践。
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很快成为爱国青年和进步知识分子心之所向的圣地。巍巍挺立的宝塔,俨然是光明的灯塔,吸引着全中国的目光。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开放胸襟,与各党各派精诚合作,统一战线成为制胜的法宝。在“三三制”的政策下,中共诚意团结党外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年11月,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陕北地区声望极高的开明知识分子、党外民主人士李鼎铭被选为副议长,他提出的“精兵简政”提案得到中央的采纳和毛泽东的赞许,后来他长期担任边区副主席。
延安为何吸引进步人士?中共与他们又是如何团结协作的?近日,李鼎铭之孙李燕军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延安故事。
眼见为实跟定共产党
李鼎铭先生是陕北土生土长的老派知识分子,是当地的知名乡绅。他原本与共产党没有交集,甚至有所疑虑,还曾因为儿子投身革命而威胁断绝父子关系。据李燕军介绍,祖父后来能够转变立场,和共产党站在同一战线上,主要是因为两件事:一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李鼎铭原本以为共产党必会杀掉蒋介石,结果却从抗日大局着想,释放蒋介石,让他深为感佩;二是自己的次子李力果在榆林中学读书时,接受进步思想,年背着父亲离家出走,参加国民革命,后来加入共产党。年,李力果去延安途经米脂,13年来第一次回家,父子促膝长谈,李力果向父亲详细介绍了国内抗日形势和共产党的性质、政策、前途,让这个陕北偏僻乡村里的传统读书人在思想上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年中央红军来到陕北建立政权后,大多数陕北人民才第一次见到共产党和红军。李鼎铭起先仍处于观望状态,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定要弄清楚共产党和国民党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当亲眼目睹共产党军队纪律严明,英勇抗日杀敌,干部作风优良,没有旧官僚恶习,和自己向来所秉持的人格气节、理想主张一致,他对共产党愈发亲近和信服,渐渐从心底里支持革命,支持共产党。
对于像李鼎铭这样名望甚隆的当地知识分子,共产党也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尤其“三三制”确立之后,李鼎铭和一批党外民主人士真正参与到了政权建设之中。李燕军说,李鼎铭参政前曾宣布,共产党是好党,虽然我已经六十岁了,但决心跟定共产党。不仅李鼎铭,陈嘉庚、黄炎培等人到延安访问后,亲眼看到延安迥异于重庆的腐败消沉,都从心里接受了共产党。陈嘉庚直接得出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采纳精兵简政提案
年初,延安县中区五乡在组建征粮委员会时采用“三三制”的人员构成,收到良好效果,被中共中央推广。3月6日,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文中指出,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并对“三三制”作了更详细的论述,即在机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只要不投降不反共,任何党派和个人均可参加政府工作,展现出巨大的包容性。
无党派的李鼎铭参政,便是“三三制”的结果。年11月6日,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李鼎铭和谢觉哉一起被选为副议长。当选后,李鼎铭发表讲话,对共产党能与非党人士精诚团结很赞许,希望化除成见,互相信任,“同力合作,干抗战建国的事”,同时也很有远见地提醒进行经济建设。11月20日,参议会进行选举,林伯渠当选为边区政府主席,李鼎铭为副主席。
就是在这次参议会上,李鼎铭联合他人提出了著名的“精兵简政”提案。年是边区政府最困难的时候,陕北贫瘠,老百姓生活穷困,日军加紧对延安及周边的轰炸,国民党停发八路军军饷,对边区实施经济封锁,另一方面,包括部队、机关、知识分子等,延安一下涌入了7万多脱产人员,老百姓负担加重。李鼎铭忧共产党之所忧,就收集意见,联合其他人提出了这条提案。
提案在参议会上引起激烈讨论,不少人持反对意见,有的甚至怀疑李鼎铭的动机。但毛泽东敏锐地看中这个提议,不仅全文抄录,还批注“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经过大约两年的宣传和努力,边区进行了三次精兵简政工作,机构人员精简了三分之一,缓解了“鱼大水小”的问题,为延安这座灯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窑洞灯光点亮民族希望
抗战初期,在中国军队正面战场遭遇极大挫折之际,“亡国论”与“速胜论”一时甚嚣尘上。毛泽东早早认识到这将是一场长时间的艰苦战争,提出“持久抗战”的观点。年,在延安凤凰山麓的一孔窑洞内,毛泽东写下了光辉的军事著作《论持久战》,以极具历史性的战略眼光,预测并勾勒出抗日战争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指出中国地大物博,有支持长期战争的条件,得道多助,最终必将击败日本赢得胜利。
时任国民党最高统帅部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从周恩来手上得到《论持久战》,读后将其概括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在征得周恩来同意后,他还将此书以国民党军委会的名义通令全国,作为抗战的战略思想。
领袖运筹帷幄,将士则亲赴沙场。抗战期间,延安共有30余所干部学校,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抗日军政干部。他们从宝塔山下出发,奔赴前线奋勇杀敌,或凯旋,或马革裹尸,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从长征途中喊出“北上抗日”的口号,到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从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在前线奋力杀敌,到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坚决维护统一抗战大旗,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共同抵御外侮作为自己行动指针。
窑洞里的小油灯点燃了全民族的希望,延安的宝塔照亮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方向。
延安宝塔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精兵简政以外,为解决实际困难,延安边区还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机关、学校、部队人员都要靠自己动手,开荒种粮,纺线织布,努力实现衣食自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也亲自参与到大生产当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王震率旅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开垦为“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好地方,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
延安灯塔吸引着大批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随着他们的到来,延安的文艺气象焕然一新。但很多人从国统区来,还不具备马克思主义修养,在思想上、作风上存在种种问题。为端正文艺方向,年5月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丁玲、萧军、艾青、何其芳等一百多位文艺工作者参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讲话,提出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要求得政治和艺术的统一,政治标准为第一位,艺术标准为第二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决了文艺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问题,推动了解放区的文艺创作,促进大批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联系群众,诞生了《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深受大众喜爱的文艺作品,一直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创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