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品茶是文人墨客的雅事。

茶香飘远,灵韵幽然,俯身坐于茶室,任由窗外如何,让自己神思遐想或宁静以待都是一种心灵的休憩与放松。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中国也是茶的国度。两者相遇,造就了最美的茶诗词。

《一七令·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一字至七字诗,俗称宝塔诗,在中国古代诗中较为少见。元稹的这首宝塔诗,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

元稹以宝塔的形式来排列诗歌,不仅形式特别,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描绘了茶的形态、功用和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题禅院》

唐·杜牧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整条酒船给喝个精光,十年的青春岁月,总算没有虚度。

今日,我两鬓银丝,躺在寺院的禅床上,风吹落花,茶烟在风中轻轻飘飏。

这首诗写诗人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当是作者晚年时在禅寺修养时有感而作。

《品令·茶词》

宋·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这首《品令》是作者咏茶词的奇作。开首写茶之名贵。宋初进贡茶,先制成茶饼,然后以蜡封之,盖上龙凤图案。这种龙凤团茶,皇帝往往以少许分赐从臣,足见其珍。

唐宋人品茶,十分讲究,须先将茶饼碾碎成末,方能入水。如此碾成琼粉玉屑,加好水煎之,一时水沸如松涛之声。煎成的茶,清香袭人。不须品饮,先已清神醒酒了。

就好比独对孤灯之时,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此种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惟有饮者才能体会其中的情味。

黄庭坚一生辗转沉浮,流浪多地,与家乡渐行渐远,茶的气息中,蕴染着作者对品茶的喜爱之情与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汲江煎茶》

宋·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苏轼一生足迹遍布各地,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陲到岭南海滨,长期的贬谪生活为他提供了品尝各地名茶的机会,在贬谪之境不失敏锐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是苏轼谪居儋州(现海南西北部)时所作。苏轼将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的全部过程描写得绘声绘影。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被贬后那寂寞无聊的心理,被生动地刻画出来。

同时也表明,茶已经融入苏轼的生命情感中,烹茶、品茶的美妙滋味已融入他的骨髓。堪称宋代饮茶人生的典型代表。

《雪夜郑太吉送慧山泉》

明·文徵明

有客遥分第二泉,分明身在慧山前。

两年不挹松风面,百里初回雪夜船。

青箬小壶冰共裹,寒灯新茗月同煎。

洛阳空说曾驰传,未必缄来味尚全。

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全才。

这首诗描写了深冬雪夜,送友人于山前。山雪漫漫,以青箬笠避雪,冰雪裹着茶壶,茫茫山间,围炉而坐,只一盏青灯。

在明月寒照中,于月色中烹煮新茶。嘴里还吹着寒气,一口口暖茶入心,雪夜中江边的船在雪光中安静无比,氤氲茶气与月光同朦胧。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妻子卢氏多才多艺,可惜的是“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

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卢氏所做。词中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的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也永无平复之日。其中有怀恋,有追悔,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这是元代散曲作家张可久所写的一首散曲。此曲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

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

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茶自娱,自由自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