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正在将注意力投向生态领域。近日,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内出现一组名为“需氧微生物”的漂浮球,创作者安尼卡·易表示,它们在美术馆内创造出一种“生态系统”。在中国昆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最近召开,英国建筑师劳里·切特伍德用建筑、园艺和环保的思维设计了艺术装置——“未来城市花园:自然与城市”,传递“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理念。
在英国,建筑师伊凡娜·法瑞尔和雪莉·麦克纳马拉的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获年RIBA斯特林奖。
在上海,艺术家尹呈忠个展“国风”、吉美艺术空间的“王剑锋油画作品展”“翰墨尚德—孙信德书法展”及“心香一瓣·郑有慧书画艺术文献展”先后开幕,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艺术的金枝玉叶:雕塑》,讲述雕塑技艺的故事。艺术家杨先让、山水画家崔晓东的个展在京举办。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英国伦敦
艺术家安尼卡·易
亮相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如果机器人有嗅觉
安尼卡·易近日,艺术家安尼卡·易(AnickaYi)揭晓了她为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所作的委任项目:一组名为“需氧微生物”(aerobes)的漂浮球占据了美术馆的这一空旷空间,以海洋生物形式以及菌类为灵感,这些装有氦气的形体能够在空间中移动。安尼卡·易表示,它们在美术馆内共同创造出一种“生态系统”,与环境和观众互动,并显示出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安尼卡·易作品泰特现代美术馆安尼卡·易年生于韩国首尔,目前在纽约工作和生活。她的作品大多与人的感官、尤其是嗅觉有密切联系,并常常与各领域科学家展开合作,通过对日常事物以及活体生物(细菌、植物、动物)的一些奇异的组合方式,来探究诸如人的身份与政治文化的关系、高科技给人带来的兴奋与恐慌等。在泰特的此次为人创作中,同样体现了科技与研究的重要性。专家们研发了一些飞行器,使每个漂浮球都有模拟自然生物的独特飞行轨迹。这些机器人能够通过接受电子感应器的信号来对空间和人做出反应。
此外,易还通过这些“需氧微生物”提出了有关智能以及我们将大脑视为其主要传输者的问题。“大多数人工智能的运作像是没有身体的意识,但活体生物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感官来了解世界。”她说道,“在世界上,身体与其他生物和环境进行互动,这样的知识被称为‘身体智能’。如果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感官来学习呢?机器能否展开它们自己对于世界的学习?它们能否独立于人类?能否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交流智识?”
于是,在易的这组作品中,气味成了一大元素。在展期期间,气味的组合将不断变化,艺术家从泰特现代美术馆周围滨河区的历史中得到了灵感,据说这些气味包括来自先寒武纪的“海腥气”、白垩纪植物的味道、为了抵挡14世纪黑死病而使用的香料气味,以及工业革命期间的煤炭和臭氧。“易对于‘空气政治’很感兴趣,她关心空气是如何随着态度的变化、不平等以及生态意识而改变的。”(文/钱雪儿)
英国
建筑师伊凡娜·法瑞尔和雪莉·麦克纳马拉
获年RIBA斯特林奖
伊凡娜·法瑞尔(左)和雪莉·麦克纳马拉近日,年RIBA斯特林奖揭晓。由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GraftonArchitects)设计的伦敦金斯顿大学TownHouse获奖。斯特林奖以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JamesStirling,—)命名,每年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颁发给英国近期最好的建成建筑。
伦敦金斯顿大学TownHouseDennisGilbert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由爱尔兰建筑师伊凡娜·法瑞尔(YvonneFarrell)和雪莉·麦克纳马拉(ShelleyMcNamara)组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她们所创造出的空间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同时,展示出对城市环境和建筑工艺的了解,在力量与精致之间求得平衡。伦敦金斯顿大学TownHouse于年1月开始投入使用。这座六层大楼内部设有大学的主图书馆、档案馆、舞蹈室、剧院、私人学习室和两个咖啡厅,又被称作“伦敦金斯顿大学的正门”,以及“由泰晤士河进入金斯顿的通道”。
建筑外立面铺设传统红砖,并配有落地窗。前置交错相连的石头柱廊,形成开放的室外空间。用于建造矩形柱廊外立面的石头为旧建筑拆除后的废弃石料,以呼应TownHouse隔壁的萨里郡议会大楼。通过几个简单的元素组合,在结构与视觉上,使外立面实现交错和重叠的效果,创造出复杂的空间结构,寓意着这里是一个鼓励协作和交流的场所。(整理/钱雪儿)
中国昆明|英国建筑师劳里·切特伍德
以“未来城市花园”献礼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
劳瑞·切特伍德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在昆明盛大开幕。在主展区入口处,英国建筑师劳里·切特伍德(LaurieChetwood)用建筑、园艺和环保的思维设计了艺术装置——“未来城市花园:自然与城市”,以此传递“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理念。
未来城市花园:自然与城市装置作品“未来城市花园”以太阳广场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劳里·切特伍德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生理需求设计了食物花园、水上花园、空气花园、睡眠花园和居所花园。这五个花园代表的不仅是人类的基础生理需求,更是所有生物共同的需求。这并不是切特伍德第一个关于中国的作品。近十年来,他一直在进行与中国相关的创作和实践,包括英国切尔西花展获奖作品——年的成都“丝绸之路花园”和年的武汉“水上花园”。在成都“丝绸之路花园”里,切特伍德将金沙遗址中的太阳神鸟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元素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中,呈现出富饶的土地和自然的宝库;而在武汉“水上花园”里,他又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和长江水系融合进园林之中,展示了75个不同物种的中国原生植物。
而此次,切特伍德希望更多人听见“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声音,也希望他的作品可以带给人们一些关于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整理/陆林汉)
上海|艺术家王剑锋
人文关怀的写实主义绘画
10月17日,“王剑锋油画作品展”在位于上海“船厂”时尚艺术中心的吉美艺术空间开幕,展出了艺术家王剑锋在人物和风景方面的近二十张作品。同时,这也是吉美艺术空间的开幕首展。
艺术家王剑锋,年出生于浙江丽水,年毕业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梅尔尼科夫工作室,师从梅尔尼科夫、贝斯特洛夫、巴戈香、谢尔盖·列宾等教授,在留学期间,他是历年来唯一同获“列宾美术学院素描嘉奖”及“毕业创作嘉奖”的中国学生。年,王剑锋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师从邱瑞敏教授,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上师大美院艺术教育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王剑锋王剑锋作品重人物描写的真实性,包括脸部的表情、细部的勾勒,皱纹、衣冠在光影下的效果,无一不精细;俄罗斯社会写实主义,承袭巴洛克时期对光影的讲究,光源在人物形态表现上呈现出戏剧性效果。他的作品中,尤其像《远方的守候》和《听见远方的歌》中,皱纹、胡须、手指、眼神、衣着,描绘笔笔到位,侧面呈现了人物的社会地位、生活背景、知识水平、甚至那个瞬间的心理状态。
《远方的守候》,,布面油画
《听见远方的歌》,,布面油画吉美艺术空间创始人/主理人JessicaTsai在展览序言中写道,“艺术家都沉不下心,还指望观者能静下心感受所谓艺术作品的能指和所指吗?如果能大行其道的艺术就是好的艺术,那么消费者心理学、市场经济学,是不是逐渐会成为艺术家的必修课?”JessicaTsai表示,新开设的艺术空间并不想流于表面的审美和浅显的美学欣赏,“虽说大美无言,但是可以把艺术沉淀下来,把无味之味、言外之意的精神境界,用细节之美和五感六觉的现实方式去呈现。”王剑锋作品中的人物,正是在这样有温度,有厚度,有质量的刻画中展现出来。(整理/陆林汉)
上海|艺术家尹呈忠
个展“国风”:面对当代的漆艺
尹呈忠年10月16日,展览“国风——尹呈忠漆艺术作品展”在上海普陀区美术馆开幕,回顾艺术家尹呈忠的漆艺作品。尹呈忠,年生于江西吉安,祖籍赣州,年初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江西省文艺学校美术科科主任,江西书画院二级美术师,年调上海教育学院美术系,任副系主任、副教授,后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曾策划“开放的视觉”、“以漆的名义”、“漆彩东方”、“漆文”、“以漆为媒”等多项展事。
尹呈忠《漆殇系列No.2》尹呈忠既是传统漆画的破局者,又是当代漆艺术的开拓者。尹呈忠在回溯自己漆艺创作经历时表示,“我在国美读的是油画系,也许大家会好奇怎么我今天拿出的是漆艺术展而不是油画展,其实油漆不分家,油画的介质是油,漆画的介质是漆和油,但画油画我总感觉难免有师夷之技的味道,而画漆画我则感觉似乎更贴切和亲近。因为迷恋漆材料的可塑性与包容性,我就这样以漆为主要媒材一直做了下来,到今年正好四十年。”他表示,中国漆文化与现当代艺术这两种异质文化应该交汇融合,一方面是传统漆艺术需要面对时代,一方面是当代艺术需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