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的旅途需要阅读的浸润
丰满的阅读来自旅途的启示
书本与旅行
从来都是
最默契的伴侣
请您和我们一起
带上书本行走各地
共同
找寻城市书写的印迹
感悟文字背后的时光
今天,我们带着《平凡的世界》来到黄土高原上最令人向往的城市之一——延安。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这座英雄的城市不仅孕育了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更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
文段欣赏
时间过得既漫长又飞快,转眼间就到了夏天。
这是黄土高原一年里再好不过的日子了。远远近近的山峦,纵横交错的沟壑和川道,绿色已经开始渐渐浓重起来。玉米、高粱、谷子、向日葵……大部分的高秆作物都已经长了大半截。豆类作物在纷纷开花,雪白的黄豆花,金黄的蔓豆花,粉红的菜豆花……在绿叶丛中开得耀眼夺目。就连石圪节这样往日荒凉的集市场上,也已经出现了一些瓜果菜蔬,给这条尘土飞扬的土街添了许多斑斓的颜色。
天黑严以后,他还没有回家。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禾场边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听着小河水朗朗的流水声,陷入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思绪之中。这思绪是散乱而飘浮的,又是幽深而莫测的。他突然感觉到,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而更重要的是,他现在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在那一瞬间,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他的眼前不时浮现出保尔瘦削的脸颊和他生机勃勃的身姿。他那双眼睛并没有失明,永远蓝莹莹地在遥远的地方兄弟般地望着他。当然,他也永远不能忘记可爱的富人的女儿冬妮娅。她真好。她曾经那样地热爱穷人的儿子保尔。少平直到最后也并不恨冬妮娅。他为冬妮娅和保尔的最后分手而热泪盈眶。他想:如果他也遇到一个冬妮娅该多么好啊!
作品与城市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展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共有三部。
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是一对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兄弟。弟弟少平虽出身贫苦,但作为一个有知识的农村青年,他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困苦磨难,孙少平从不向生活低头,始终满怀希望,不断地探索和追求,在命运的道路上走出一条让所有人都为之敬佩的人生之路。哥哥孙少安是奋斗精神的另一个代表,与孙少平追求飞扬的生活不同,他的沉稳和精明都是内敛的。长子的家庭责任和过早的承担世事,使得孙少安难以走出土地和家族的束缚,成为农村变革的先觉者。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社会普通人人生奋斗的缩影。
不仅如此,这部小说还始终对人性保持温暖的善意,作者路遥对作品中的人物都寄予了同情心,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表达了极大的尊重和认同,如势利的田福堂,游手好闲的王满银,见风使舵的孙玉亭,甚至在傻子田二的身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人性的光彩。用许多书评人的话来说,这部小说里没有一个坏人。
《平凡的世界》获得了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那么曲折。”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这些打动人心的经典语句,随着小说的成功,在一代代读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并穿越时空,激起持久的共鸣。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逢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新求变令人目不暇接,但倔强的路遥仍然坚持着自己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为了充分掌握资料,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包括近百部长篇小说,前后近十年的报纸以及其他相关书籍,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和写作条件下,历时六年,用深刻、细腻、真实的笔触反映了时代变迁里的人物生活和情感。这部作品几乎耗尽了路遥的全部心力,完成时,40岁的他已是满头白发。
小说的发生地“黄原”的原型被后来的读者解读为主要指的是延安。这不难理解,路遥出生在榆林清涧县,后来在延安学习和生活。对这片熟悉的土地的至深情感被他融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全部过程中。今天,当你站在延河岸边,看着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相映,东关、南关尽收眼底,或许你就能体会这座黄土高原上的革命圣地,不仅是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的象征,更是勤劳勇敢、默默奋斗的黄土地文化的象征。
“像牛一样劳动,像黄土一样奉献”。这句路遥的名言,不仅将他从自卑的窘迫的生活中拯救出来,更激励了无数后人。
榆林市清涧县距离延安市多公里,是路遥的家乡。
这里的路遥纪念馆通过大量手稿、信函、照片、影像等充分展示了《平凡的世界》的完整创作历程和路遥的创作精神。
假期过半,你准备好来黄土高原走走看看吗?
文字
杨普文宋嘉铭
录音
王钊增
剪辑
王钊增
图片
延安文旅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