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革命战争年代,一曲《解放区的天》唱响祖国大地。
如今,昔日黄土高坡已变秀美山川,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创新传承红色基因,积极探索创建文明城市新路径,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底色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文明新风,走进农家
“培养‘四有公民’,传承良好家风……”在延安市志丹县金丁镇,服务村民的“小喇叭”又响起来。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墚峁众多,人口分散,如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延安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推出“百姓小喇叭”服务。庭前院后、田间地头,村民们可随时随地了解新政策、掌握新技能。
此外,延安还在乡村开展了“文明大篷车”活动,把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志丹县双河镇的一处小院内,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志丹县“文明大篷车”的志愿者们正在为当地群众表演节目。扭秧歌、说相声、讲知识、开义诊……“文明大篷车”一整套接地气的“服务包”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真值得一看,希望能多来!”村民张万兵边鼓掌边叫好。
一系列为民服务新举措,促进当地形成文明新风尚。全国道德模范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全国文明家庭2户、全国新时代好少年2名、中国好人58人,陕西省道德模范39人、陕西好人人,延安模范人……文明如种子,在延安遍地开花。
创新方式,传承精神
青灰色学生装,军绿色挎包,被雨水打湿的裤腿……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里,来参观的年轻学子穿上旧日学生的服装,在玻璃展柜前,认真求知的神情一如当年那些同样年轻的奔赴延安的青年学生。延安党校、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革命圣地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圣地,每年有数百万人来这里汲取信仰的力量。
“我们住在中国女子大学旧址的窑洞里,下山的时候穿着布鞋冒着大雨走了一个小时山路,真切地感受到了过去学生的不易。”一名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的大学生感慨。
延安精神是从革命年代至今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为了更好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延安不断创新红色精神传承方式,开发红色精品旅游路线、全景式体验红军生活、红色VR展览等项目,将红色精神、红色基因注入每个环节。
红旗飘扬在剧作人创新的舞台上。大型实景演出《延安保卫战》引来观众的阵阵喝彩。
红旗飘扬在共产党员的心中。通过组织开展“岁月回音壁——延安精神永相传”“我的红色足迹——圣地行”等演讲竞赛、情景体验、读书分享、红歌“快闪”、文艺演出等活动,红色精神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年,中央红军到达延安……”小小讲解员们讲解革命先烈事迹,引得游客拍手称赞。从年起,延安市持续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育活动,目前共培养“小小讲解员”4.7万名,开展宣讲活动10余万场次,接待游客约万人。
提升服务,保障民生
延安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要求,文明城市创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延安越来越“绿”。如今,延安累计退耕还林万亩,森林覆盖率53.07%,城区绿化覆盖率42.65%,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天。
延安越来越“暖”。在延安宝塔区,一间间小而温馨的社区共享餐厅,坐满了社区老人、环卫工人、低保户等前来用餐的人员。延安按照“共建共治共享,安全快捷清爽”的目标,把社区“共享餐厅”建设列为重要的民生建设项目,努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延安越来越“快”。近年来,延安与知名院校合作办学、办医,老区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88%,个高频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和“最多跑一次”,操作手续简化,居民生活更方便。
如今的延安,文明整洁、安全有序、充满活力。宝塔山下,延河水畔,老区新貌正年轻!
《人民日报》(年06月15日第06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