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红色故事是其中重要一环。应该怎样传播延安、井冈山的革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革命文化?如何向世界阐释好中国的红色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由何而出、将何而往?
同济大学的“红色济译”团队试图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成立两年多的团队由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的20余名师生组成,致力于红色文化的翻译和传播。
规范翻译,讲述红色故事
“红色济译”起源于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贇带队的一次考察。当时同学们去几个革命老区考察,发现景区的外文翻译存在许多问题,大家把这些错误搜集起来,数量颇为可观。
“最夸张的错误是‘一米线’翻译成了‘onenoodle’。”团队指导老师郭书谏说,经过这次考察,大家意识到革命圣地的翻译不规范问题亟待解决,“红色济译”团队应运而生。
外国语学院大四的学生郭磊和大三的俞霁桓分别是年级负责人,加入“红色济译”后,他们随团队去延安等革命圣地考察,发现红色景点的景区介绍等英文资料的翻译存在很大问题,“各景区讲到同一个名词时翻译不统一,甚至是翻译错误,会造成很大的理解困难。”
“红色济译”团队成员在延安宝塔山合影例如,在瑞金景区的英文导览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译文不统一。“临时”二字,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简介和叶坪景区简介中译为了temporary,在沙洲坝景区又译为provisional。而实际上,这两种表述都是不规范的,“临时中央政府”早已有固定的英文表达theinterimcentralgovernment。为统一规范红色文化的翻译表达,“红色济译”团队大量收集红色文化语料,进行人工转写和翻译。在勘误和校对后,完成了逾12万字的调研报告——《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勘误与建议集》,对革命圣地的文字翻译提出了详细的译文改进方案。
“红色济译”团队编制的《中国红色革命文化术语英文译写指南》团队收集了余条中国红色革命文化术语的英译对照,并配套了相关背景的双语介绍,编制了《中国红色革命文化术语英文译写指南》,为译者迅速了解词汇意义和使用语境提供帮助;团队在搜集外籍专家译本、国内权威译本以及海外作者撰写的红色文化题材作品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词频分析和人工比对进行了筛选、整理等一系列工作,形成了多平台通用的“红色文化翻译术语库”,推动红色文化翻译的标准化进程。
“红色济译”团队制作的“红色文化翻译术语库”这些成果打破了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壁垒,为外国读者有效理解中国红色文化提供了途径,赋能了红色文化海外传播、图书出版、国际汉语教育等其它领域的工作。目前,“红色济译”团队已经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鲁艺文艺园区、延安文艺纪念馆等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为革命圣地提供翻译服务,合作讲述中国红色故事。
“红色济译”团队与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研讨会合影做好传播,让海外受众把故事“听到心里”“在校正了翻译错误之后,同学们开始觉得,仅仅做好翻译还不够。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是要‘讲’,但讲了别人不愿意听也不行,如何做好传播,让海外受众真正把故事听到心里去,是我们现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