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凌晨,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医院逝世。就在6月3日,于蓝刚刚度过了她的岁生日。
著名节目主持人曹可凡证实了这一消息。
遵从于蓝遗愿,家属将让其与已故爱人田方共同安眠于万安公墓。
于蓝,年出生,年入党,是“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她因在经典影片《烈火中永生》里扮演江姐一角而被观众熟知,还曾主演过《白衣战士》《翠岗红旗》《革命家庭》等电影,在新中国银幕上塑造了许多光彩夺目的英雄人物形象。年,她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荣誉奖;年获评共和国“最美奋斗者”。
在许多人心里,提及于蓝,想得最多的,还是“江姐”。而在舞台与银幕上,虽说江姐的形象有数十个版本之多,但最经典的,还是于蓝在《烈火中永生》中塑造的。
可以说,在观众心里,于蓝就是江姐的代名词。
于蓝年出生在辽宁,老艺术家此后常说“我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
8岁时,于蓝的母亲去世。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她随父亲逃难到关内,在张家口、保定、天津等地流浪,最后在北平安顿下来。七七事变后,北平的日子也动荡不安。困在家中的于蓝在那段时间饱览古典名著,读完了《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她对《红楼梦》情有独钟,从那里读懂了人间的善恶和人生的悲喜。
年夏天,好友王淑源来北平找到于蓝,“平西有抗日游击队,我们一起去吧,不能留在这里做亡国奴。”第二天,两人便从家里逃走了,可刚出城门就被日本鬼子抓到宪兵队。所幸,家里人通过上下打点把她营救出来。从此以后,于蓝被家里人严加看管,不得再离家半步。一天,外面正下着暴雨,于蓝突然有了新主意。她对弟弟说:“姐去给你买豆子吃,你在家等我吧。”见弟弟信了她的话,于蓝快速离开家,举着油纸伞向郊外奔去。她巧妙地过了哨口关卡,和闺蜜赵路一起翻过妙峰山,来到了平西抗日根据地。时任晋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接待了她们。
在这里,于蓝第一次听说有个地方叫延安,革命在那里如火如荼。她决定“到延安去”。
年9月初,于蓝和闺蜜赵路等人在杨成武派出的战士们的护送下,向延安进发。他们沿途绕过一个又一个敌人的封锁区,既要赶路,又要躲开敌人。尽管行路难,但一路上大家欢快地唱着抗日歌曲,似乎不觉得疲劳和艰辛。50天后,0多里的路程硬是让他们一步一步地走完了。
10月24日下午,当她们气喘吁吁地拐过一个山坡时,不知是谁突然高喊了一声:“啊,快看,宝塔山!”于蓝顿觉眼前一亮,宝塔山像灯塔一样照亮了心灵。
后来,于蓝曾在自述中回顾那个充满了光亮的片段:“在我的第一印象中,延安城很小,简陋的街边只有卖烧饼的,卖梨的,卖枣的,但是,延安城充满了生命的力量,这里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在延安,她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白天到抗大读书;晚上去剧社里参加文艺演出。从跑龙套开始,一直到主演话剧《佃户》《带枪的人》。因为工作出色,年2月,在丁汾的介绍下,于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于蓝的银幕生涯,是从年拍摄故事片《白衣战士》开始的。那是她第一次面对摄像机,也是第一次担任女主角——一位战火硝烟中医疗队女护士的形象。
新中国诞生后,她又主演了故事片《翠岗红旗》《革命家庭》等片。周总理在香山接见电影工作者时,握着她的手说:“你演了一个好妈妈。”从此,她成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
年冬天,于蓝因病住院。偶然间,她读到了《中国青年报》上连载的小说《红岩》,被江姐的故事深深打动,“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我在延安见过好多这样的人”,那些天,她虽病着,却时常激动地把江姐的故事讲给病友们听。
养病的日子里,江姐的影子在于蓝脑海里反复出现。她是个急性子,一出院就托人拿到了这部书的完整稿,一口气读完。老朋友欧阳红缨打电话来,“我读了一本名叫《红岩》的书,这书太好啦,我想与你合作拍成电影。”电话这头的于蓝笑了:“好哇,我也有这个想法。”不久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向于蓝和导演水华发出了邀请,希望他们将《红岩》改成电影剧本。
转眼到了年春天,于蓝和水华等人一起到北戴河、重庆、成都、贵州等地采访,与《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和刘德彬作了重点交谈,他们是从“渣滓洞”和“白公馆”死里逃生的共产党人。回来后,于蓝整理出来20万字的笔记,她和水华的剧本也改到了第三稿。可问题出现了,创作者们被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哪个人物的故事都不愿舍弃。可这样的电影剧本却不是最理想的。
于蓝和水华去广东求助剧作家夏衍。他们汇报了整整三天,结束时,夏衍忽然问道:“你们为什么不写江姐?”大家愣了,于蓝说:“剧本中江姐的戏有两场,不能说没写江姐啊。”夏衍摇摇头,说:“两场戏远远不够,江姐的事迹多么感人,她有丈夫、有孩子,而丈夫牺牲了,她又被捕了,她的遭遇是感人的……老百姓会关心她的命运的。我来试试吧。”
一周以后,夏衍拿出了文学剧本,电影正式开拍。当得知在电影里于蓝饰演江姐时,夏衍特意叮嘱她:“你演江姐,千万不要演成刘胡兰式的女英雄,也不是赵一曼。”于蓝一直琢磨这句话,最后,她明白了,夏老这是要她演出有别于他人的江姐气质。
那么,江姐的个性又是什么呢?
于蓝从大量素材中慢慢摸索出了江姐的个性:当别人激动哭闹时,她镇定冷静;当变乱发生时,她能有条不紊地面对和处理;江姐对丈夫和儿子爱得深沉,她虽随时准备牺牲,但绝非毫无牵挂、铁石心肠。于蓝感到,江姐不同于一般的女性,这既和她儿时艰苦的成长环境有关,更和她善于思考的习惯有关。这些经历使她在监狱里,勇于斗争、善于斗争——这就是江姐真实的性格特征。
于蓝向剧组的同志们阐述她理解的江姐:“她是个很成熟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善于思考,有头脑,所以在码头就要开船时,看见自己的同志非常焦急地寻找她,她就装作没看见,她知道那个地方一定是出事了……她是温柔的女性,也是坚强的战士。”
抓住了江姐的这些特质,于蓝表演起来自然真实、游刃有余。她演绎的江姐,是个有血有肉的温柔女性,身着浅灰色大衣、脚穿高跟鞋,神情沉着、气质非凡;是个在许多纷杂环境中,都能有条不紊地处理、解决、面对问题的平凡女性。
当江姐被敌人从牢房里押出去时,那句平淡而深情的台词:“同志们,永别啦……”让人确信就是江姐讲的。江姐和战友许云峰共赴刑场,两人以坚定的目光与同志们告别,寄予理想,送去激励。他们相互搀扶着,步伐沉稳而从容,一步一步走向刑场。江姐目光镇定、仪表整洁,背后是高山与松柏。《国际歌》的旋律响起,高天之上,云卷云舒……
不仅是《烈火中永生》里的细腻表演能深入人心,于蓝在《革命家庭》里饰演的周莲,也因为从人民生活中汲取养分,而始终留在观众的心里。
早在青少年时期,于蓝作为“鲁艺”的一员在抗战期间下乡为群众们表演话剧时,便树立起了扎根生活的念头,“要深入生活,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回想起那段时光,于蓝认为自己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演员,“这是我真正的文艺思想的启蒙。”
这样的信念也贯穿了于蓝日后的电影生涯。在《龙须沟》里,她饰演的是一位有着多重性格的北京妇女“程娘子”。起初,于蓝还不确定自己能否将这个角色演好演活,“那个时候我怀着田壮壮,走了好多大杂院,走得腿都肿了。”
怀着身孕的于蓝还去了天桥一带观摩老百姓的生活,观察卖大饼的小媳妇们说话时的姿态,去了德胜门晓市上揣摩妇女数票子时的神态和用鸡毛掸子时的动作幅度,“但是我还是没有找到这个形象,心里头还是没有底气。”
直到有一天,于蓝碰见了宿舍门房苏宝三的妻子苏嫂,苏嫂在说话时的“阵势”让于蓝将她与程娘子联系起来,“她那有气魄有胆量的劲头全出来了,透着对人真诚的关心。”于蓝决定观察这位苏嫂,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后来,我就和她们生活工作融在一块,一下子就找到这个角色。”
“在我自己的表演生涯中,每个角色诞生的过程,都给我带来了许多难忘而幸福的经历。”为了演好演活自己的角色,于蓝很感激自己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民群众,“他们是我的好友,也是我的老师,给了我创造的依据和创造的活力。”
年,于蓝不幸罹患乳腺癌。几次大手术后,这位坚强的老人再度站了起来。年,已经60岁的于蓝受命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担任首任厂长。年冬天的一个早上,于蓝的右手被门夹断了一指,医生让她做手术,休息一个月。她担心影响厂里的工作,索性扔掉了那根断指,包扎好右手,就继续工作了。经过20年的苦苦奋斗,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日渐成熟,而这时,80岁的于蓝也退休了。
年,于蓝为儿童电影《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友情出演,至此,她已有28年没有演电影了。年,在儿童题材电影《寻找成龙》中出镜时,她87岁了。
这一生,于蓝用红心塑造人民英雄,用真情培育儿童事业。她做到了自己曾说的那样“活成了江姐的模样”,一辈子对党和人民忠诚。
来源:文汇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