曷今,或许有人引用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感叹王小波和李银河同爱一生却不能同守老年的悲情故事;又或者有人提及沈从文对他亲爱的三三说的“我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品味热恋期男女的柔情蜜意,甚至还有很多人推崇总理的“纸短情长”,感叹总理与夫人的情比金坚。
而今我要讲述的人,也是一位情话高手。他容貌白皙,身弱言少,但遇见自己爱的女子时,热情如火。他在短短的一生中给爱妻写了整整封信。
他叫朱生豪,是我们国家近代著名的翻译家。
“不解情缘的之江学社”
朱生豪出生于年,生于浙江嘉兴一个小商人家庭。在他降生之时,家境尚算殷实,朱生豪得以顺利上学。同时,地域赋予了他江南才子的柔情性格。
然而,在他两岁和四岁间,父母相继离世,家境骤变困苦。幸而,在姑妈的帮助下,朱生豪得以继续接受教育,进入嘉兴的秀州中学就读。后来,他的出色表现使校长决定保送他进入杭州当时最有声望的之江大学深造。
在之江大学,朱生豪的才华迅速显露。他在之江大学的“之江诗社”里发表了一篇关于唐代诗人的文章,立即吸引了当时著名的词学家夏承焘的注意。夏承焘对这位年轻后辈竖起了大拇指,称他为“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朱生豪随后用行动证明了夏承焘的评价。
然而,在之江大学的之江学社中,朱生豪的事迹只是小事一桩。真正让人瞩目的是他与一生最爱的人——宋清如的相遇。
当时的朱生豪已经是大四学生了,而宋清如则是一年级新生。他们都是热爱诗歌的人。当时,宋清如几乎可以说是之江大学的女神。她来自江苏常熟的一个名门望族,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对社会上存在的对女性的偏见持有自己的看法,并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新诗。这一切后来成为朱生豪与她之间发展感情的线索。
在之江学社,每个入社的成员都需要交自己写的诗作。宋清如交上了一首题为《宝塔诗》的诗作。朱生豪看了之后对这位小学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后,朱生豪回了一封信给宋清如,附带了三首诗作。几天后,宋清如回信给朱生豪,并附上了几首自己的诗。
在这一封一回的书信中,两个年轻人的情愫渐渐产生。
宋清如刚进入大学时对旧体诗的韵律了解甚少,专注于新诗,甚至连当时著名编辑施蛰存读完她的新诗后都认为她具备“不下冰心之才能”。但是认识朱生豪后,她也开始尝试写一些旧体诗,这让施蛰存对她不再写新诗表示遗憾。
这段感情的桥梁就是诗歌,在信件和见面中牵引着两个人。
“鸿雁传书,相思万里,闲愁阑珊”
朱生豪即将毕业,毕竟他和宋清如认识时已经是大四学生了。
年,朱生豪毕业后去上海参与编撰《英汉四周词典》,而此时宋清如仍在继续大学学业。在即将分别之际,朱生豪开始焦虑不安,希望给他们之间的关系一个明确的定义。
表白对于诗人来说是必修课,自古以来都没有简单的表白方式。朱生豪寄给宋清如三首《鹧鸪天》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在诗中,他说自己“一笑低头意已倾”,希望将“平生心绪诉君知”,他甚至在未离别之前就开始想着宋清如,所以他写道“刻骨相思始自伤”。
你们瞧,这小伙子多擅长说情话。本来就对他有好感的宋清如又怎能抵挡如此猛烈的攻势呢?自然是红着脸答应了。
确定了关系后,朱生豪开始将内心的情感细细诉说给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他的信件中,朱生豪常常流露出一丝忧伤和对世界的悲观情绪。这与他从小丧父丧母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宋清如的回信才能缓解这位不善言辞的才子内心的痛楚。
宋清如是最了解他的人。
每天早晨醒来,他看着升起的太阳,突然感到对宋清如的爱更加深了,然后写下“我醒来觉得甚是爱你”送给她;对于如今很多男人都要面临的死亡问题:“我老了你还会像现在这么爱我吗”,朱生豪给出了最经典的答案(快拿笔记下来吧):“不要担心我们会变老,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你老了十岁,我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不变。”
原本朱生豪以为异地恋只要等宋清如毕业了就能解决了,但是年日寇入侵后,江浙沦陷,宋清如也只能流亡到重庆、成都等地。而此时的朱生豪仍被困在上海。动荡的国家情势怎能让小我满怀幸福呢?这对鸳鸯只能继续通过书信来缓解彼此相思之苦。
当时,政治思潮澎湃,然而朱生豪却开玩笑地对宋清如说他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有时候,外面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他也想效仿李商隐为宋清如写些什么,结果写来写去,最终只能表达相思之苦,他承认:“我想作诗,写雨,写夜的相思,写你,却写不出。”
这段相思之苦,长达十年,而朱生豪只活了32年。然而,长时间的异地相思并未减弱这段感情,反而让它变得更加炽热。
“给宋清如足够分量的礼物”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堪称翻译界的经典之作。
经过他的翻译,中文和英文变得更美。我国学者对莎士比亚的第一印象并非“Tobeornottobe”,而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精彩的翻译正是朱生豪的杰作。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朱生豪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时倾注了许多情话。他曾说:“我要给宋清如一件足够分量的礼物。”而他选定的足够分量的礼物,就是那时国内没有翻译家尝试过的莎士比亚的作品。
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是正宗中古英语,而莎士比亚是英语词汇量最丰富的作家,有时甚至创造新词。对朱生豪来说,翻译莎士比亚是一大挑战。他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年到年间经历了两次译稿丢失。原计划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但只完成了31部作品的一半。命运的巧合下,宋清如在朱生豪去世后完成了他剩下的5部的翻译。
局势渐稳定后,在年,即朱生豪去世两年前,他们终于在亲友见证下结为夫妻。他们的好友夏承焘还为他们写了婚联:“才子佳人,柴米夫妻”,成为一时佳话。
结婚后,朱生豪专心致志地翻译莎士比亚,而作为才女的宋清如则心甘情愿地做了一段时间的家庭主妇。曾经书信往来的才女也开始做起了家务,宋清如后来笑称那段时间是:“他译莎,我烧饭”。
长年奋力翻译莎士比亚让朱生豪的体力逐渐衰弱,再加上物质条件艰苦,年他因肺结核卧床不起,在同年12月匆匆离世,留下了宋清如和不满一岁的儿子。临终前,他依依不舍地握住妻子的手,心存遗憾地想着自己还有五部莎士比亚未翻译完成。离世的那一刻,他依然紧紧抱着手中的《莎士比亚全集》。
宋清如失去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曾一度想随着朱生豪离去。然而,她看到她需要照顾的孩子,她毅然决然地接受了朱生豪未能完成的事业。
朱生豪去世53年后,宋清如也离世了。
在临别之前,她吩咐人将自己与丈夫合葬,留下一段话在墓碑上:“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夜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夜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趣。”
这句情话是他们结婚后的交流,那时她满怀希望地把它视作新的开始。而此刻,她将这个开始延续下去。
文/扒拉文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