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陕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推动全省革命文物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特别是发挥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大批有志青年在家国危难之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放弃大城市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千辛万苦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陕西西安、延安两地学子通过5G连线同上一堂沉浸式思政课。课堂的一端,开在延安清凉山陕北公学旧址,这里曾在烽火硝烟中造就革命先锋队。延安大学教授惠小峰给学子们讲述在内忧外患之际,知识青年奔赴延安抗日救国的政治选择,阐述延安精神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深刻含义。课堂的另一端,则在西安交大西迁博物馆,那里传承着西迁精神,师生们回顾前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众志成城、排除万难,胜利实现学校西迁的奋斗历程。
▲黄卓制图
1
思政教育专业师生:
革命旧址现场教学,
引导青年“扣好第一粒扣子”
聆听这堂课的王宝剑,就读于延安大学思政教育专业。王宝剑自小在延安长大,透过讲述,他沉浸于当时的情景,更加深切地领悟了从小听到大的延安精神。“原来,延安精神如此贴近我们生活。不同时代背景下,理想信念共同指引着人们艰苦奋斗。”这堂课给王宝剑带来了不少启发,“以后我如果成为一名思政老师,要把课程讲透、讲实,将革命文化讲解得更接地气。”
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都承载着感人的革命历史。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利用革命文物资源教育、引导学生弘扬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延安大学思政课教学的一大特色。王宝剑告诉记者,学校特别重视以延安精神育人,不少老师会在上课前,用5分钟分享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中的小故事、小片段。
在革命旧址引导青年“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的效果格外不同。惠小峰为学生讲授过《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等课程。她带着本科生、研究生到延安革命纪念地进行现场教学,让他们现场感受红色文化,“我会自己讲,也会让学生讲”。今年11月19日,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大礼堂前组织的现场教学中,文若丞、杜鸿钿和王宝剑3位研究生讲述了《延安整风运动概况》《党的七大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毛泽东和黄炎培的窑洞对》,惠小峰作了点评。她说:“在师生互动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杨家岭故事穿越时空的鲜活、厚重和生命力。”
惠小峰等师生认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对培根铸魂、协同育人作用特殊,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
青年教师:
“大思政”用活文物教材,
更好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年7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推动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联合开展革命文物学术研究,系统构建馆校全方位实践育人共同体,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丰富校园红色文化,不断优化革命文物资源网络育人功能,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在用好用活革命文物这一生动教材方面,陕西有独特优势。陕西革命文物类型齐全、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年起,陕西省文物局组织开展全省革命文物资源田野调查,历时两年完成。调查结果显示,截至目前,陕西省共公布两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可移动革命文物件(套)。全省共有各类革命纪念馆76座,有依托革命文物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3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10处。国家公布的两批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中,陕西涉及川陕、陕甘、长征(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陕甘宁4个片区,10个市的68个县(市、区)列入。
同时,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陕西革命文物工作,指导健全革命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年12月,陕西省委召开全省文物保护大会后,在陕西省文物局增设革命文物保护处,延安市设立副厅级建制革命纪念地管理局负责全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西安、咸阳、铜川相继设立革命文物处(科),其他市县也根据实际加强革命文物管护力量……
丰厚的革命文物“家底”和大量扎实的基础工作,为陕西以革命文物为教材开展“大思政”提供了坚实支撑。
年9月,在首届陕西省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培训班上,陕西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李颖与50余名来自高校、文博单位的学员实地瞻仰中共中央在陕北13年的光辉历程,聆听了来自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以及高校学者、馆长、优秀讲解员,从国家政策的解读到高校思政课与革命文物的融合路径所做的细致讲解与分析。“在马列学院旧址、在宝塔山下,我们仿佛触摸到那一批批知识分子、先进青年热泪盈眶来到延安、矢志报国的模样。”李颖说,从延安到西安,从博物馆、大剧院再到教室,在馆长、讲解员的现场教学中,感受到了一种时空的碰撞。置身其中,思政课显得更加鲜活、更具温度。
“革命旧址和文物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充分了解陕西省革命文物的家底,切实感悟伟大的延安精神,用好用活革命文物资源,对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助益良多。”李颖说,要坚守课堂主渠道,讲好革命故事;要善用实践教学,巩固课堂教学实效;要占领网络新高地,增强思政工作吸引力。在构建“大思政课”全方位育人格局下,李颖思考着本校革命文物资源的梳理与研究阐释、馆校共建协同育人的深度构建、创新优化革命文物网络育人路径,坚定了将革命文物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心。
3
学生调查员:
参与革命文物调查实践,
精神洗礼触及灵魂
在文博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断开拓格局、锐意创新。年6月,全国首个省级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在陕西成立,成员包括西安交通大学等10所在陕高校。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4所高校学子参与了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西安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研究生徐天宇就是其中一位学生调查员。调查过程中,他遍访西安、延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等地,对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革命旧址、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陈坪太白庙、上畛子革命旧址等革命遗址开展田野调查。调查中,徐天宇一次次往返数小时的山路,查找地方县志,聆听基层文保员口述,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对接,统计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信息。
年10月,西安美术学院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为有源头活水来——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展”展出,反映了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调查的过程和成果。这次展览就是一次校企联合共同弘扬革命精神、推进革命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探索。徐天宇发挥专业所长,参与了部分展板、海报、宣传物料以及文创产品的设计。
回忆起这段为期两年的实践经历,徐天宇说,这让身为党员的他获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革命的红是用血染成的,脚下的地是先辈们拼来的”,这句话如今烙进了他的内心。徐天宇对在陕甘边根据地照金苏区革命旧址驻扎的一名八旬文保员印象很深。由于之前旧址附近的住房没有安装太阳能,这位老人常要步行两个小时下山,给通信设备充电,以确保通信正常。“在漫长的岁月里,作为一名基层文物保护者,他真正做到在实际工作中树立实干精神、艰苦朴素、不忘初心。”徐天宇说。
学习和实践中,将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成长为革命文物的保护者、革命精神的传承者,成为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徐天宇说的那样:“蓬勃的精神通过文物与艺术传达传递、跨越时空,成为指引一代又一代后继者的明灯,照亮前路。”
作者:张影
责编:李扬
年11月28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革命旧址作“教室”,文物史料成“教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