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江河交汇之地。京杭大运河镇江段全长59.3公里,其中通航段42.6公里,古运河16.7公里,是运河历史上最早开凿的地段之一,这彰显了我市大运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魅力。

知道从哪里来,才懂得往何去处。细细探究我们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质,才更看得清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运河带给我们的文化精髓和当代价值。

翻过历经千年的史料,行过风平浪静的运河,运河文化的“三字经”就这样扑面而来。

三字经之一,曰“宜”

——《说文解字》载:宜,所安也。

秋冬之时,镇江新区的宜园静静地坐落在天地间,仿佛通过这些方式在向我们传递着关于它的历史,关于镇江的历史。在院子里还有一座涵珍园,那些陈设看起来略带沧桑,兜兜转转好几圈,总感觉有太多的历史气息,不论哪一个角度都别有一番看头。

这个四时相宜的园林,只是运河赋予镇江的文化特质的一个印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要从西周宜侯夨簋说起。宜侯夨簋于年6月在镇江大港烟墩山出土,共有铭文余字。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个与越王勾践剑和曾侯乙编钟齐名的国家一级文物,将“宜”直截了当地刻画在了镇江的城市血脉之中。

宜之地在此!所以,镇江宜人、宜居、宜业。

先说宜人。因为运河入江,镇江自秦汉以降,就是码头。在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孙洪军看来,江河交汇的商贸文化,是镇江大运河文化内涵命中注定的“DNA”。

在镇江生活时间长的人都会发现,镇江可能有各种不足,但绝不欺外地人,有种天然的包容性。正是由古往今来的外地人组成的各个时代的“新镇江人”,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精彩绝伦的宏幅巨著:湖北襄阳的米芾来了,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城市山林”;浙江杭州的沈括来了,留下了闻名于世的“梦溪笔谈”;山东济南的辛弃疾来了,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再说宜居。可以看图说话,但我更愿意用文字告诉你,在镇江,有种传奇,叫白娘子水漫金山;在镇江,有种清净,叫定慧寺;在镇江,有这么一片湖,叫金山湖;在镇江,有片粉嫩嫩的樱花园,叫宝塔山公园;在镇江,有个文艺小资圣地,叫凤凰书城;在镇江,有种神一般的信仰,叫茅山;在镇江,有种历史感,叫大西路;在镇江,有种情调,叫西津渡;在镇江,有座美丽的大学,叫江苏大学;在镇江,有种传承,叫镇江香醋;在镇江,有种美食,叫镇江肴肉……

说说宜业。“君子不立危墙。”对一个地区来说,安全是外来者创业的第一“刚需”。“长安杯”是反映一个城市社会平安稳定水平最权威、最严格的标尺,是社会建设领域时间跨度最长、涵盖内容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一项综合考评,是含金量较高的城市名片之一,也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资源。

一座城市要连续12年都站在社会综治先进集体的位置上,才有资格问鼎“长安杯”。目前,全国多个市、区、县中,仅有60多个有过问鼎“长安杯”的经历。自年荣获“长安杯”以来,镇江市综治平安建设牢固树立巩固提升、乘势而上的工作主线,以打造“升级版”平安镇江为目标,努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连续12年保持三轮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的基础上,年,我市再次荣获“-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州”,成功再捧“长安杯”。

可以说,大运河与镇江伴生的“宜”,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命中注定”!

三字经之二,曰“开”

——《说文解字》载:开,张也。

回望去年,此时,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排名第22名。

对于已经习惯了开放、开创、开辟观念的镇江人来说,这是份荣誉,更是必然。就像眼前缓缓流淌的大运河水,看似与世无争,却承载了年货运量1亿吨,相当于沪宁线铁路单线货运量的4倍。

再回望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全会强调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其后不久,戴康生退职开照相馆事件轰动省内。“戴康生原来是教师,当时领取工商执照要求‘无业’,‘退职’开照相馆,到底该不该给他发照?”时任镇江市工商局企业管理科科长栾文健对此事记忆犹新,“当时,镇江工商局做出了退职就是没有职业、应该给予发照的决定。没想到,这个决定,不仅让当时处于停顿状态的照相馆行业复苏,而且开创了镇江‘辞职下海’经商的先河。”

年7月2日,我市改革开放中的首家个体饭店开业,随后,个体饭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成为城市一景。

年,镇江被确立为全国乙类开放城市;7年后,升级为全国甲类对外开放地区;年的春天,镇江港迎来年后的第一艘外籍船舶……

不妨再回望至隋唐,随着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长江和运河在这里构成了国内最大的黄金十字水道,进一步确立了镇江的重要地位,“唐时漕运最重者京口。江淮之粟所会,是诸郡咽喉处。”在这里,人口的流动、货物的往来,给镇江带来争荣的生机和活力。

正因如此,仅镇江新区就现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镇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国镇江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级光电子与通讯元器件产业基地、中国镇江出口加工区、国家级沿江绿色化工产业基地等6个国家级载体品牌。

如今,12个国家的16座城市与我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镇江共有44家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投资68个项目……“开字当头”的镇江,已然与世界紧紧相拥。

三字经之三,曰“流”

——《说文解字》载:流,从水也。

流畅、流动、流金……一众溢美之词,都能在镇江的运河里找到注解。

水生万物,运河本身就是流金淌银地。历史上,镇江就曾是米市、木市、钱市。这是一个高流动性的地方。依水而行,经略天下,也成就了镇江运河文化的传奇。

数千年岁月中,镇江随大运河体系的发展而兴盛。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江运河运优势,西接汉沔、东临大海的镇江舟楫不绝,成为古代城市中“以河兴市”的绝佳典范。

早在唐代,镇江就成为江南漕粮转运的重要枢纽。北宋时在镇江设转般仓,南宋时在这里设大军仓。

江南运河的另一端,是南宋王朝的首都临安(杭州)。南宋时代,来自江西、淮南、湖广等地的漕粮、茶叶、金银器等各种物资从长江运到镇江,再由江南运河送往临安。镇江的商业税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八,转运的漕粮占全国七成,是名副其实的繁华商业都市。

明清时期,长江和运河构成的黄金水道,保证了占据江南运河入江通道的镇江长期享有粮食和物资储运中心的地位。彼时,万艘漕船云集京口,“南去挟吴丝,北来收果实”,江南的稻米、布帛、绸缎、茶叶、瓷器、海货,长江上游各省的木材、桐油,北方的山果、石材、谷物,从这里转运四方,前往各自目的地。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明代镇江成为重要的造船基地,这里生产的战船、马船曾加入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镇江的冶炼业、桐油业、丝绸业、金银加工业、酿酒业、木工业也盛极一时。

南北要津,九省通衢,没有运河,就没有镇江。

大运河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环绕在古城镇江的腰间,也把生生不息的文化信息,全方位地铭刻在镇江的城市血脉中。金山网镇报集团全媒体记者陈声秦摄影谢道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