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先锋

年6月25日晨,夹金山脚,雾锁云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非公经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博深’”,湖南博深实业集团(以下简称“博深”)党员们的铿锵发声,冲破云雾,直上云霄。这也是11年来,博深千余名海内外员工对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最深情的表达。

——

(6月25日晨,夹金山,雾锁云笼。)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博深总部所在的湖南科技大厦。)

长沙岳麓大道,因巍巍岳麓得名。在这条拥有深厚湖湘文化底蕴的大道上,湖南科技大厦犹如一座航标,指引着全省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自年起便扎根于这座大厦的博深总部,宛若一支喷薄的“非公”血脉,以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力量,努力充实着湖南的创新经济和开放型经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两个毫不动摇”的指引下,博深砥砺前行,“爬坡过坎”。10年来,一批又一批博深人接续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谱写了一页又一页灿烂篇章。

年,一份高质量发展的答卷徐徐展开:博深集团跻身中国服务业强第位、湖南企业强第33位,产业遍布全球三大洲四个国家,年营业收入迈入亿元俱乐部,员工人均年创利余万元,拥有国家级资质3项、省市级资质和荣誉数十项。

实践证明,在这个创立不久就建立了党支部的非公企业,在这个不论何时招聘用人均以党员优先的非公企业,在“党建兴则事业兴,党建强则事业强”的思想引领下,在习近平总书记“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重要讲话的感召下,认真学习、领会、用好各项党的政策,把握大势、创新理念、提升内涵、发挥党建效力,不断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新发展。

跨越千山万水,仍在跋山涉水。年,博深的第二个十年之开局,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

百年奋斗路,启航新征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一叶小船,诞生世界第一大党,凝成了开天辟地的“红船精神”,这是诞生;

南瓜汤,红米饭,还有一根扁担,锤炼出“井冈山精神”,这是开始;

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二万五千里征途铺就了“长征精神”,这是磨砺;

黄土地,宝塔山,白羊肚手巾围起来……唱出了“延安精神”,这是坚持。

从南湖红船到万里长征,从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到全世界为之震憾的新中国成立,从贫困落后百废待兴到世界强国,正是拥有一代又一代为了信仰和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共产党员、奋斗者、革命者,带领着旧中国从苦难中走出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走向今天的新时代,走向中国梦。

生逢盛世,何其有幸。但使吾心,不忘初心。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博深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大厦虽雄伟,历史需牢记。在博深第二个十年,为集团高速优质发展而不懈奋斗的博深人,更要从百年党史中吸收丰富的营养,照耀前行的道路,正所谓“百年辉煌君须记,阔步前程万里疆”。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之际,我们能不能‘重走长征路’,在雪山草地间体验这段红色历史的厚重?”党总支的提议一经抛出,集团各支部迅速响应。

很快,活动主题定了:接续百年路,奋进新征程;活动名称定了:博深党总支庆祝建党周年“永远跟党走”主题活动。

党史材料中,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长征,跨过了11省的中国领土,历时一年多,以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抵达延安,同陕甘地区其他方面的红军会合。那么,博深此次“重走长征路”走哪一段对于企业来说最具现实意义呢?

集团党总支认为,民营企业搞党建不是一种形式的、功利的想法,要真正拥护党,做到心中有党。“我们不去景点,不搞观光,就去爬雪山过草地,实地感受那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历史。”

党员周芳名,党龄34年,退休后返聘在总部工作。6月24日凌晨4点30分,周芳名便起床了。她细细地梳头,编好辫子,盘上发髻,穿上印有“博深实业”的T恤,俨然一个清清爽爽、体体面面的干练女将。党旗、队旗及行李整理妥当,周芳名便直奔总部大楼。清晨的空气干干净净的,让她心里特别愉悦。

凌晨5时左右,党员颜蓉、廖泽宇都到了,几人分头将物料搬上小车。此时,晨曦微露。路过市委草坪“打造三个高地,当好领头雁”的标语时,他们步履坚定。

上午11时20分,带着历史的沧桑,带着万千的感言,带着胜利的捷报,带着至高的敬意,带着美好的憧憬,博深党员们乘坐飞机抵达成都双流机场。匆匆用过午餐,14台越野将博深14个小组的党员送往夹金山。

(6月24日,博深党员行进在巴蜀大地上。)

一路上,同志们聊起红军长征翻越雪山的历史。当年,红一方面军中很多南方人,爬雪山时正值6月。“咱们此行大多为南方人,也在6月,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此行必定大有收获。”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甫一入川,同志们就切身感受到了蜀地难行。直至下午5时30分,14台越野车才在雅安市宝兴县县城西侧的青衣江畔停了下来。江畔,是博深党总支此次党建活动第一堂党课所在地——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

(6月24日下午,博深党员在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前合影。)

(6月24日下午,博深党员向主题雕塑敬献花篮。)

(6月24日下午,博深党员在雕塑前重温入党誓词。)

参观完纪念馆,同志们驻足于馆前一座形如雪山的雕塑前,仔细瞻仰。碑身正面右侧是以圆雕的手法刻划的三个人物,一个藏族向导,一个红军军官、一个红军战士,反映红军将士在当地藏族同胞的带领下,翻过夹金山顶的情景。碑身下沿四周以浮雕形式描绘了红军翻越夹金山途中的4个场面。碑身的正面左侧和背面均以仿青铜浮雕的表现手法,各塑造了一组红军群像,红军将士有的手拉手、有的相互搀扶、有的则拽着马尾巴,冒着霏霏白雪艰难地行进在陡峭的山路上。

同志们纷纷表示,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生动再现了红军当年翻越夹金山的艰辛,红军战士的互助友爱、团结奋进的动人事迹。

(6月24日晚,藏族老乡为博深党员奉上热情的篝火晚会。)

敬献花篮、鞠躬默哀、重温入党誓词、绕行一周瞻仰红军纪念雕塑……时间,点滴流过。晚间8时许,车队抵达宝兴县城的住地时,当地藏族同胞已经准备好了香辣的藏族火锅、热情的篝火晚会和洁白如雪的哈达,“他们把全村的力量都调集起来,像欢迎红军一样欢迎我们,太温暖了。”组委会负责人赵锋平心里想着。

一旁,负责第二日出征仪式的组委会成员顾不上热闹,投入到紧张的仪式彩排工作中去了。后来,同志们才知道,为了出征仪式的完美无误,组委会的同志们忙到凌晨3点。虽说出征仪式只能搭个“草台班子”,他们向党表达深情的心,真真切切。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当年,在四川,无论毛主席本人还是一路上幸存的战士们,都不愿冒风险穿过地势平坦、人口密集、道路好走的四川盆地。国民党肯定在那里安营扎寨,用重型武器武装起来的蒋介石军队拥有汽车,能够在这平原地区迅速调动。对于红军,唯一的出路是爬过紧靠四川盆地西缘的高山。而国民党却拥有一劳永逸消灭红军的机会,他们企图把红军往西赶,赶进大雪山,让红军冻死、饿死、病死。

长征途中,中央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就是夹金山。连绵不断的山峰造就了夹金山的危险和陡峭,海拔多米的雪山空气稀薄,普通人很难在没有氧气设备的状态下,平稳度过夹金山。直到今天,夹金山仍然流传着当年的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更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6月25日,豪情壮志的博深党员,就要在夹金山脚举行出征仪式,并跨越这座海拔多米的雪山。

(6月25日上午,夹金山脚,博深党员在此举行出征仪式。)

党啊,长征路上/你爬雪山,过草地/不畏艰难,寻找着星光/在奔向小康的途中/你荡涤着尘埃,锐意进取/同心同德,引领明亮/你把“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描绘/灌溉着中华的沃土/你用磅礴的智慧和动力……同志们朗诵的诗歌就像誓言一样,久久萦绕在夹金山。

(6月25日上午,博深党员在出征仪式上朗诵诗歌《永远跟党走》。)

上午9时许,浑厚的国歌声奏响,《永远跟党走》的诗歌朗诵随着云雾飘向夹金山各个角落。站立在夹金山标志性的号角雕塑下,博深党员神情肃穆,心中默念着号角下的文字——挑战极限,不胜不休,意志坚定。

(6月25日上午,党总支书记周洁在出征仪式上致辞。)

党总支书记周洁,更想让党员了解红军10天三次翻越夹金山的壮举。她在讲话中说:“红五军团第37团为了完成中央军委下达的掩护、防御和汇合任务,三次翻越夹金山。毛主席在著名的《长征》诗篇中写道,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个‘喜’字,一个‘雪’字,形象又凝练地概括了长征精神,形成不可替代的长征符号,同时也体现了毛主席大无畏的豪迈气概,坚定不移的必胜决心,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周洁勉励党员,过去10年,博深人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创造了骄人的成绩。未来,博深人将更加坚定信念,不畏艰难,把长征精神贯穿到工作当中,用实际行动再创辉煌。

话音刚落,台下掌声雷动。随后,退休党员和青年党员逐一发言,“两优一先”获得者王华轶、张磊、颜蓉上台领奖。

(6月25日上午,周洁为退休党员和青年党员送上政治生日贺卡。)

(6月25日上午,“两优一先”获得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支部代表张磊、颜蓉、王华轶上台领奖。)

台下的周芳名感动得落下泪来。这位跟着公司从初创、艰辛到阶段性成功的公司“元老”,心里想着:“博深时时给人以激励,刻刻予人以斗志。再回首,博深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好不好,自己走了才明白。”

一旁的颜蓉给周芳名递来一张纸巾,“周姨,授队旗了。”

(6月25日上午,夹金山脚,博深党员护送队旗。)

青年党员胡勇扛旗,王华轶、邱巍护旗,三人齐走五步之后立定,随即,胡勇向前一步,将队旗交给周洁。周洁随后将队旗授予此次登山领队党员姜辉。姜辉接过队旗,昂扬挥旗4下,旗帜上的大字“接续百年路奋进新征程”深深地激励着每位党员。

“报告书记同志,博深党总支庆祝建党周年‘永远跟党走’主题活动全体队员列队完毕,是否出发,请指示。”党员谢品诚声音嘹亮。

“出发!”随着周洁一声令下,49名不远千里从湖南长沙赶来重走长征路的博深党员,高举党旗、队旗,涌入了夹金山壮阔的怀抱。

(6月25日上午,博深党员高举党旗、队旗,涌入了夹金山壮阔的怀抱。)

然而,刚刚的豪迈、激情,很快就被山路的陡峭和稀薄的空气带来的不适给“迎了个正着”。

党员廖泽宇想到了红军翻越夹金山时的描述,越往上走,积雪越厚,气压越低,呼吸越困难。由于饥寒劳累,加上严重缺氧,很多战士感到胸闷、头疼、腿软。这时候,谁要是停下来,就会永远起不来。为了让同志们不掉队、不气馁,廖泽宇一路走一路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歌声在群山中回响,似乎群山也有了生命。伴随着歌声,大伙搀着、拖着、推着,一个也没有落下。

年近60的周洁书记,腿脚不便,很多人劝她坐车,她严词拒绝,既然来了,就要亲身体验当年红军的不易。她走一程歇一会,在距离山顶还有50来米的地方,她看到冲下来三个男孩:一个是胡勇,一个是谢品诚,一个是邱巍。原来是已经登顶的同志派出来的志愿小分队,在他们三人的帮助下,周洁顺利抵达山顶,久候在此的已经登顶的队员紧紧握住了周洁的双手。

(6月25日,夹金山顶,久候于此的已经登顶的党员紧紧握住周洁的手。)

这一幕被很多同志用相机记录了下来。他们都说,这两双紧紧握在一起的手,让他们想到了当年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情景。

遥想86年前,红军不得不同时与两个敌人作战,一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二就是国民党的追兵。那时毛主席面临着似乎无法克服的挑战,他却要试图把两个方面军拧成一股绳,该是何等困难。

见党员卢煜总是摔倒,党员包敏一直跟着她。只要看见卢煜有摔倒的架势,包敏赶紧上前搭把手。两人边走边聊起了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里记录的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情形:穿过原始森林和灌木丛,眼前是白雪茫茫的高山草甸,有的地方根本看不到路,前面的战士们手执木棍,在雪中探路,他们用刺刀、铁铲在雪上挖踏脚孔,后面的战士沿着前面闯出来的蜿蜒小路往上爬。

(6月25日,博深党员在翻越夹金山的途中。)

个别党员痴迷于研究红军如何一路奋战,克服千难万险,最后胜利到达陕北的故事。特别是长征开始时,谁都不知道走到哪里算是到头。红军凭着超凡的胆识和超强的生存、战斗能力,翻越了雪山,战胜了追兵。

(6月25日,夹金山顶,博深党员向红军无名英雄墓敬献哈达。)

所有党员全部登顶。一座被白色哈达缠绕着的小土包,在云雾缭绕间影影绰绰,这是一座无名烈士墓。深埋于此的红军烈士们,86年来,沉睡于海拔米的五道拐。他们,一定看到了此时的繁华盛世。大家不禁感慨,即便普通人已经准备好氧气瓶和各种食物,他们也无法保证自己顺利翻过夹金山。红军长征期间,各方面条件都很恶劣,红军穿着单薄的衣服,携带着少量的食物,却毅然决然踏上了翻越夹金山的征途,他们的精神值得我辈学习、传承和发扬。

(6月25日,夹金山顶,博深党员合影。)

傲立在红军长征路上攀登的第一座雪山山巅,同志们欣赏着眼前壮美的山峰,想象着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场景,分享着突破自我挑战极限的快乐。很快,夹金山被这群重走长征路的博深人甩在了身后。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坐上越野车,同志们从缺氧“踩棉花”感觉再次回到坚实的地面上,下一站是达维会师纪念馆。

下山路上,热情的修路工人见到车队驶来,纷纷咧嘴微笑。此时此刻,大家无不感激一代又一代的筑路工人。他们为了筑路修路不惜长年累月坚守在艰苦的山区,保证道路畅通。

党员姜辉在对讲机中提议,大家摇下车窗,为筑路工人点赞。随即,大家将手伸出窗外,挥手示意,“辛苦了”响成一路。

是啊,正是因为有了路,大家才能欣赏到雪山和草原那惊人的美。蜜蜂在花海中飞舞,野菊花和蒲公英静静地吐着芬芳……刚刚还雨雾朦胧的天,变得艳阳高照,金色的光线把一片片绿变成五颜六色的花海,用红军战士鲜血染红的鲜花昭示着中国未来蓬勃的生机和向上的力量。

从夹金山垭口一路下行,在一个小村口,一座红军雕塑远远地映入了眼帘,旁侧刚好是一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这里就是小金县达维乡——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之后所抵达的第一个村寨,故有“雪山第一村”之称。

(6月25日,博深党员在达维会师纪念碑前合影。)

同志们绕雕塑一圈,发现雕塑并没有名字,周边也没有碑记,但是碑顶高擎的党旗、军民鱼水情深的精细刻画,却瞬间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86年前的峥嵘岁月。

从夹金村到达维镇只有10分钟左右的车程。水势湍急的沃日河上,长13.8米、宽2.8米的达维会师桥静静地横跨在河两岸,岸边就是高耸的“达维会师纪念碑”。

(6月25日,博深党员在达维会师纪念碑前听党课。)

长征学院的老师给同志们上起了微党课: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一军团二师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带领下率先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来到了达维。此时,红四方面军策应部队九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也正在山脚执行任务。意外的相遇,让两军的战士欣喜若狂。随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直属部队广大指战员抵达达维,在达维桥头受到了红四方面军九军二十五师所部的夹道欢迎。

纪念碑碑记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战友们激动无比,相互握手、拥抱、跳跃,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达维河谷成了欢乐的海洋。

微党课结束,同志们向纪念碑三鞠躬。随即,车队一路往两河口镇奔去。

两河口镇因梦笔河与虹桥河交汇而得名,两河口会议会址就位于镇上的关帝庙,当时的会址主体建筑现已几乎毁坏殆尽,同志们在现场仅见到最后一小间庙屋。

(6月25日,红军长征两河口会议纪念馆前,博深党员合影。)

讲解员向博深党员介绍,两河口会议是继遵义会议之后的又一重要会议,通过了两军会合共同挥师北上,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决议,确定了建立以甘南为中心的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为中国革命最终胜利指明了方向。

(6月25日,博深党员在红军长征两河口会议纪念馆内参观。)

目睹了两河口镇如今欣欣向荣的景象,同志们纷纷感慨,86年前红军长征之路焕发新姿,不仅基础设施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而且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的深度结合,让当地的老百姓真正地富了起来。就在这个两河口镇,以“长征遗迹,红色古镇”为抓手,将旖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风民俗、神秘的宗教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充实的旅游文化内涵,让长征精神以更丰富的方式,为这里指明发展道路。

怀揣着红军会师般的喜悦心情,踏寻着红军两河口会议结束后挥师北上的足迹,车队向梦笔山一路行进。年,两河口会议结束后,中央红军在两河口休整了几天,于6月底离开两河口,翻越梦笔山进入马尔康地区。梦笔山成为红军翻越的第二座雪山。

车行约30公里,终于到达梦笔山垭口,远远看着“海拔米”的梦笔山纪念碑,同志们心情格外的激动,兴奋不已。大家情不自禁地朝着群山大声尖叫呐喊“梦笔山,我们来啦”。梦笔山垭口的海拔和夹金山的海拔一样,都是米。再回首,感动依旧!

(6月25日,梦笔山,博深党员在红军长征雕像前合影。)

梦笔山山峦叠翠,生态植被丰茂,山北坡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山南坡地势平缓,奇花绿草繁多,美丽的景色让人目不暇接。梦笔山蜿蜒崎岖的道路,宛如一条圣洁的哈达缠绕在这座圣洁山涧。同志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当年红军经过之处合影留念。大家都想多拍些照片,把红军路上的感动向身边的亲人朋友传递,以表达对红军的一份缅怀和敬意。

晚上8时抵达马尔康市时,同志们已十分疲惫,只听对讲机中不知谁大喊一句“马尔康也太美了吧”,顿时,大伙睡意全无。马尔康市是阿坝州首府,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夜色下的马尔康市亮起来了,让人感觉温暖、静谧。雪山的雾气都缥缈下来,江中水流不息。站在河边,微风过处,带来水的氤氲。

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相继进入这里。驻留期间,红军在这里先后建立县乡、村两级苏维埃政权组织。年7月,最后一批红军北上。

听着马尔康从前的落后,望着眼前马尔康的繁华,组委会工作人员赵锋平回想起自己在海外求学从业和回国谋职的经历。不管身处异乡还是回归国内,有一个结论他始终深表赞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民生凋敝、受人欺凌,到国强民富、平视世界,中国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立足本国国情,坚持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6月26日清晨,马尔康下起了小雨。淅淅沥沥的雨一路延绵到了雅克夏雪山。雅克夏雪山海拔米,高耸云天,山势陡峭,沟壑纵横,终年积雪,气候多变。

从海拔米的山脚下出发,同志们沿着四川阿巴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刷经寺镇亚休村一个叫做芦花沟的地方上山,便进入了通向雅克夏雪山的原始森林。

尽管不慌不忙地上山,许多人还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有人想坐在路边休息一下,当地人连忙提醒:“不要坐下,站起来慢慢走。”

大家心想,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最后一次翻越雅克夏雪山。他们当时已经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以行军的速度翻越这座雪山时,会是怎样的艰险体验呢?

雅克夏雪山,是红军继夹金山、梦笔山之后翻越的第三座大雪山,它也是红军翻越次数最多的雪山,红四方面军先后5次从这里翻过。

(6月26日,博深党员在雅克夏雪山的工农红军烈士之墓前合影。)

(6月26日,博深党员在雅克夏雪山的工农红军烈士之墓听党课。)

雨越下越大,讲解员似乎习以为常。她打开音乐,开启话筒,带着崇敬之情缓缓讲述着80多年前那个悲壮的故事——

现代人已经无法确切地知道当年红军翻越雪山时究竟会遭遇什么,但是,从已有的资料来看,翻越雪山之艰难,已经难如登天。年6月至年7月,红军到达今天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时,已然受到较大损失。

年翻越雪山之时,红军已经很难筹集到粮食及其它补给。所以,当最后一个班12名红军战士翻越雅克夏雪山时,他们必然被死神紧紧跟着。根据后人的推测,他们可能是想在海拔多米的避风平台上宿营。或许他们真得忘了当地人的警告:“在雪山上睡去,不知道能不能醒来。”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黑水剿匪部队西线部队进入此地。解放军发现一排12具排列整齐的遗骨,头北脚南,间隔相等,骨骼上看不到断裂与枪伤的痕迹,而且从骨架旁还找到皮带环、铜扣之类的军用品。最后,解放军推测,这是16年前长征时红军战士留下的。曾三度翻越此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团团长唐成海判断,这12名战士很可能是最后翻越雪山的一个建制班,夜宿雅克夏雪山,因缺氧而窒息牺牲。

此时的雅克夏雪山只剩下滴滴答答雨声、低转回旋的音乐声和讲解员带着深情的诉说声。40多名博深党员,安静肃穆地站着,眼睛直视着“工农红军烈士之墓”几个大字,任由雨水混着泪水,淌过面颊。

(6月26日,雅克夏雪山,博深党员采集小野花献给先烈。)

雨水拍打下的雏菊,鲜艳茂盛。有人提议,每位党员采摘一束野花,献给这12位无名烈士。

党员包敏在手机中记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没有人知道这12名红军战士的姓名。他们的生命,定格在多米的海拔高度,但是,每一个来到此地瞻仰的后人都知道,他们的信念,不会被这个海拔定格。

(6月26日,博深党员抵达达古雪山下。)

挥泪告别雅克夏雪山,车队往东南方向行驶,3个小时左右,达古雪山矗立眼前。达古雪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雪山,也是博深党总支此次主题活动翻越的最后一座雪山。在达古冰川脚下,有一个红军湖。红军湖湖面如镜,透着几分深遂,就好像是红军战士们那般,革命精神坚韧不倒,支撑他们经历长征。

给同志们介绍这段历史的讲解员叫王颖夫,他告诉包敏,名字是当了30多年村支书的爷爷取的,爷爷希望他像不畏艰险的红军一样,脱颖而出,成为有担当的大丈夫。

包敏深深记住了红军湖,也深深记住了王颖夫。她感动,普通百姓将对党对祖国的深情写到地名、人名之中,让后人得以记挂、留念、传承。

(6月26日,博深党员在红军桥合影。)

(6月26日,博深党员在达古雪山合影。)

26日下午4时,带着3天以来4座雪山那稀薄的氧气、多变的天气、红色的故事和长征的精神,49名博深党员踏上返回成都的旅程。

深夜11时,队伍中的4台车先行抵达。众人都不休息,一定要等到所有人归来。12时许,“新时代的号角中再一次出发,歌声和汗水一路挥洒,中国梦的旗帜下再一次出发,追梦的人们雄姿英发……”,大部队唱着《再一次出发》凯旋,组委会人员这才安心睡去。

山,见证了红军奋战的历史;山,托起了崭新的红色政权;山,养育了伟大的工农红军;山,造就了辉煌的新中国。

博深集团此次跨越雪山之行,其现实意义,为博深人铺就了更为宽广的未来。

山,目标在鼎峰,但我们不需要过早去考虑它,而应当像红军战士一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