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作为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四个“节中节”之一的“上海交响乐团红色巡演”的收官之作,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执棒上海交响乐团,联手女高音歌唱家周晓琳、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在革命圣地延安奏响《建党伟业——俞峰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会》,以《红旗颂》《沁园春·雪》《红梅赞》《春天的故事》《延安颂》等多部镌刻在国人心中的红色经典,以及乐团为庆祝建党百年委约新创的《中国颂》《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父辈》,在先烈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用澎湃激昂的红色力作记录百年党史,追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百年。

音乐会以气势磅礴的《红旗颂》开场,这首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红色经典,由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年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上。如今,音乐火种薪火相传,不同年代的作曲家用创作阐释信仰,探索中国交响乐的广阔未来。

音乐会的重头戏是上海交响乐团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于阳、郝维亚、杨帆三位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作曲家,以不同的艺术触角和创作理念,同写时代主题的委约作品。于阳的《中国颂》、郝维亚的《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和杨帆的《父辈》,以真诚的音乐想象和娴熟的创作技法,将作曲家的个人视角及感悟与时代相贴合,用具有历史深度、人文思考、艺术高度的音乐作品,传递出了几代中国音乐人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

“60后”的于阳在《中国颂》里融入了《东方红》的经典旋律。作品以宏亮的号角开篇,如同英雄的战歌。“一个作曲家一生都难得遇到这样一个重大题材,我们把自己不同的人生经历融入作品。面对同样的主题,写出了截然不同的作品。”于阳说。

“70后”的郝维亚成长于一个热爱诗歌的年代。在他看来,文学中那些难以延展的氛围和情感,可以在音符里得到充分释放。“当春天来临,你可以在音乐中感到温暖。”

“80后”的杨帆试图通过音乐寻找与父辈的共鸣。从确定题材到试演,再到本轮首演,《父辈》和其他作品一样经历数次修改。“常常是前一天晚上写了20个小节,第二天早上起床喝一杯咖啡后,就把其中15个小节推倒重来。”作为此次委约中最年轻的作曲家,杨帆向着心中的灯塔坚毅前行,“我们的前辈作曲家为什么能写出《红旗颂》这样的经典?我觉得离不开他们的一腔热忱,希望我们能沿着他们的路,砥砺前行。”

“95后”首席柳鸣在和“老”首席李沛轮流登台担纲乐队首席后,对作品中蕴含的感染力有了更深的感触,“中国主旋律题材的作品往往爆发力很强,尤其是几部委约新创作品,不止是管乐要有力量,弦乐声部也会拉的比较重,有一股让人不顾一切往前去地冲劲,所以每次演出完,我都会有种虚脱的感觉”。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谈及此次建党百年主题委约创作时说,“在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路上,上海交响乐团始终在思索,如何用艺术的手法、用音乐的力量来主动融入和激情表达。主旋律作品既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也要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里。‘多团共演+多地巡演’的新机制,无疑将拓展原创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半径,让作品保持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除首次与各地观众见面的委约新作外,曲目单上还有见证中国共产党发展征程的多部中国时代经典。由羊鸣、姜春阳、金砂等作曲的歌剧《江姐》是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一次大胆尝试,音乐会中选取了作为全剧点睛之笔的主题歌《红梅赞》。

此外,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众志成城抵御外敌的《延安颂》,深深烙印在国人脑海,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全新时代的《春天的故事》,作曲家田丰根据毛主席诗词为蓝本创作的《沁园春·雪》也都悉数上演,红色旋律深情回响。

今晚音乐会也通过上海交响乐团官方网站、央视新闻、央视频、看看新闻、澎湃新闻、经典及延安融媒体、延安交通音乐广播等国内媒体平台直播。演出结束后,观众也可通过首席新媒体合作伙伴百视通观看回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