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孩要用云朵、彩虹和牛奶制作一款香水,气味从这些她喜欢的东西里提取,在此之前,没有人想到过这样的配方。桌对面的男孩倏地把手举高,半边身子都被牵了起来,他有异议要提出。老师,这些材料没有味道,或者会发臭,而且很不现实!
怎样想象、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心中喜欢,并相信脑袋里那独一无二的“创举”。“当然没有问题呀,我觉得她使用的彩虹是甜的,还有些辣。”男孩听了,盯着自己在纸上写的香水配方,不露声色地舒了一口气:那就可以没有顾虑地分享稀奇古怪的想法了吧。
拥抱真正的创造,自然会感到快乐自由。在三明治文学社精读1阶段的工作坊里,我们鼓励孩子去写作自身真正感兴趣和喜欢的内容,那么,首先得更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用感官擦亮熟悉的生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记述下来,打破所谓“写作文”的惯性,让自己更敞开,进行有趣的写作实践——毕竟,孩子完全能够判断出什么令人趣味盎然,什么是索然无味的。
我们尝试用“宝塔诗”的形式写下钟爱的事物或情境。在年春天那个特殊的时期,一位孩子心中所爱是封控前四处旅行的自由自在:
玩
猫咪
去海边
凉爽的微风
金黄的油菜花
在月光底下散步
翻动回忆,有那么多画面在眼前一闪而过,对那些生活瞬间按下快门,或许我们还能握住些什么。不只是去想,哪怕活动受限,依然可以放眼周围,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能连通“活着”的感觉。在仿写诗歌《活着》的过程中,孩子们冥思苦想,难以下笔,便告诉他们,不要把思考局限在生命的体征上,去体悟生活中有“活着”感觉的时刻,也许是不可言说的,也无需刻意总结,让感觉行走起来。于是他们写下了这样或那样的“活着”:
是不小心摔了一跤
是静静地阅读
是记录着每一件事
是刺梨汁的酸
是冰凉的雪糕
是人声鼎沸的游乐场
是瓦蓝瓦蓝的天空
或许孩子没有细想过“活着”的滋味——那些藏在日常之中,蒙着一层薄薄灰尘的寻常事物。其实只需轻轻呼出一口气,便能与生活的“心跳”共振。如此安然,如此舒朗。
有时候我们会跑回古代,透过古人的眼睛观察大自然的色彩。孩子的想象力很丰沛,常常溢出在观察的细节中。比如“为什么同样的颜色,在天上是‘猩红’,而在水里是‘赤玛瑙’呢?”,孩子看着赤玛瑙说,它上面有像水波一样的纹路,所以被用来形容水中的颜色。工作坊还会进一步启发大家描绘颜色的创造力,获得专属颜色词汇,过程相当好玩:
有人开拓了潺潺流动的“柔流蓝”;有人仿佛置身于雾中,用松懈的手指拾一抔“懈雾白”;有人凝神在肌肤的纹理和颗粒上,触摸着“肤砂红”……
孩子们还不吝于发挥挑战精神,对古人给某个器物起名的“甜白”,不约而同地直呼“不能理解”!有人觉得器物的光泽看起来让人心情不好,所以并不“甜”;有人说器物看起来没有味道,不像吃起来甜甜的糖。他们把自己的视觉与味觉、情绪打通,在感官的王国里建立起令自己信服的秩序。最后,大家自发地给器物重新命名,清素白、宣白……这才心满意足!
常常被忽视的,还有一堵挡住视线的墙——陈词滥调。比如在描写人物外貌的工作坊上,先让孩子们列出形容“嘴巴很小”的陈词滥调,他们马上就说出了“樱桃小嘴”。还有形容“眼睛很大很黑”,他们罗列了被用烂的“乌溜溜的黑眼睛”“珍珠般的眼睛”“葡萄似的眼睛”。当然,这些我们早已习得并且习惯的修辞并没有什么错,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有个孩子说,大家都在用同样的形容,但写的并不是同一个人呀。
确实如此,陈词滥调不仅是对真实细节的阻碍,还是一种不愿动脑筋的偷懒。比如在外貌描写中,我们应该去发现他人的独特性与真实,用细致入微的观察调动读者对人物构建的想象,而不是用模式化的“好词好句”,抹掉个体的差异——不管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的。
到了精读2阶段,我们从外界收回一些目光,聚焦在“自我”上。每个人隐秘的内心,造就了个人化的、独一无二的体验。写作时将心里的感受梳理出来,用“故事”的方式串连想要表达的种种,与其他人“围炉”分享。
在一次体察和接纳负面情绪并作为创作素材的写作中,我惊叹于一位孩子的细腻和坦诚。朋友生日,她记得朋友喜欢手账和迪士尼公主,特地去商场挑选了周边手账胶带。她把礼物送出时,没想到朋友却说自己已经不是小朋友了,不再喜欢这些东西了。虽然礼物被收下,但她还是因某种“拒绝”而感到失落,同时生发出“没能送朋友喜欢的东西”的愧疚。
一颗敏感、良善的心,在接下来的故事中继续讲述道:为了参加这次生日派对,她精心穿上了漂亮的裙子,来到现场,却发现所有人都穿着运动服!赶紧又看了一眼邀请函,原来派对上设置了射箭、足球等活动,她责怪自己太粗心大意。后来多亏一位妈妈出面化解尴尬,她悬着的心才放下来,穿裙子的自己终于不用在游戏中拖别人的后腿了。可到了午饭时间,她又不小心打翻了一盘小汉堡和鸡排,对此,她自己的评价是“毁了今天的午餐”。这时,她觉得所有人都用冷漠的目光看着自己,而她没有脸抬起头去看他们。
孩子快速成长变化,喜欢的事物也在变,还会有意地与“幼稚”划清界限,那么友情会不会也随之变化?不知不觉到了敏感的年纪,小小的事情也会在内心无限放大,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应该如何看待和适应这些改变?
有意识地思考一件事,层层深入,勾勒出自己的心理轨迹,并尽可能准确、具体地表述出来。这样,便能在写作的同时不断更新对自我的认识。通过笔端的抒发,他们也不再是那个独自默默站在内心旋涡边缘的自己。
文学精读与写作
适合年龄
11-12岁
工作坊亮点
1、以不同文学、生活、社会主题为引子,精选名家作品,与孩子们一起进行阅读和讨论,帮助孩子学习和理解故事的构成要素,了解和分析故事的情节。
2、基于文本,孩子将在工作坊中深入讨论写作主题和素材,用细节、例子和感觉来支持一个想法,尝试使用独特、多样的词汇,并且依照逻辑顺序组织想法,创作出结构清晰的作品。
3、特设写作专题,精选孩子最感兴趣的主题,让他们从日常生活着眼,写出自己的故事。
工作坊内容
每次工作坊读一个名篇,写一篇文章——三明治文学社的明星工作坊,特别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汉语水平的孩子开发,结合孩子的生活场景,精选文学性与趣味性兼备的篇目,设计有趣的创作任务,让孩子们初识文学的魅力所在。
工作坊时间
共2周,10次,25小时
周六周日休息
文学精读与写作1
线下工作坊
8.1-8.:30-16:00
文学精读与写作2
线下工作坊
8.15-8.:30-12:00
工作坊导师
彭楚焙
报名方式
如果您是我们的老会员可咨询自己的阅读导师。
如果您是我们的新朋友,请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