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要多少钱 http://www.wisdomtouch.com/

身为烈士左权的女儿,她的一生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不幸的地方在于,父亲左权很早就去世了。加上她成长在战乱年代,从小就没有享受过多少父母的关怀。

幸运的地方在于,因为父亲的缘故,她一生都成长在各个首长领导的关怀备至下。

首先是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关怀,他将对左权全部的情感都倾注到了他的女儿左太北身上。那年左权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左太北还没满2岁,和其他小孩一起住在延安保育院生活。

左太北

自从左权牺牲后,每个周末,彭德怀从前线战场回到延安,总会和妻子浦安修一起将左太北接到两人居住的窑洞里,给她讲故事;带她骑马,去周围的宝塔山和河边看看;给她补充营养,改善生活。

在彭德怀的宠爱下,左太北小小年纪,年幼无知,有时也会大胆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发小性子。一次,彭德怀带着她逛集市,她在集市上看上一本小人书,非要买下它。

可彭德怀看这本小人书讲的是妇女新法接生的内容,不适合小孩看,于是不给她买。左太北不乐意了,蹲下来哭闹不止,不买就不起来了。一向脾气火爆的彭德怀最终掏了钱,给她买下一本小人书。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那些日子,一向脾气火爆的彭德怀,一改以往的脾气,对左太北总是充满慈爱。不管左太北提出怎样的要求,彭德怀从不舍得过多指责她。有时实在无法办到,彭德怀也不舍得打骂,就将她关到屋里,等她哭够了,再让她出来。

除了彭德怀夫妇,还有朱德和康克清夫妇,刘伯承和汪荣华夫妇,邓小平和卓琳夫妇都很关心她,经常接她出来散心。

全国解放后,左太北进入寄宿制学校北京八一小学。年的六一儿童节,左太北作为代表,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亲切询问左太北的名字和身份。

毛泽东得知她是左权的女儿后,笑容一下收敛起来,眼神充满哀伤。他亲切关心道:“现在妈妈怎么样了?周末回哪里过?”最后毛泽东拉过左太北,一起照了一张照片。至今为止,这张照片已成为大多数人的珍贵记忆。

左太北和毛泽东合影

年国庆,任弼时夫人陈琮英带着左太北上天安门城楼上,观看焰火。在这里,左太北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周恩来对她说:“你就是北北吗?长得很像你爸爸,以后一定要向你爸爸学习啊!”

话语平实,却充满对她的关怀和期望。

到了上中学的年纪,左太北依旧留在北京读书。但因为母亲调去外地工作,彭德怀就让左太北住进家里,由他亲自照顾。一次左太北和彭德怀在中南海散步时,彭德怀再次谈起左权的牺牲。原来这里面有着令人震撼的故事。

那年日军以三万多兵力,对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太行山地区发起合围,企图剿灭八路军。敌众我寡,八路军为了保存力量,组织突围撤退。为了掩护总部和群众突围,左权始终坚守在十字岭上,和掩护突围的部队在一起。

突然一颗炮弹袭来,在身旁爆炸,左权不为所动,依旧坚守岗位组织撤退。很快又一颗炮弹飞来,左权本有机会躲避,但是十字岭上集结着众多战士和群众,他没有选择撤退,当场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

更令人心碎的是,由于战事紧急,左权牺牲三四天后遗体才得以掩埋。万恶的日军鬼子,将左权被掩埋的遗体挖出拍照,并将照片刊登在伪军报纸上,以此彰显自己的得意。这件事情,引起广大群众的愤恨。

中国自古有死者为大的认知,却没想到,这样一位忠诚的烈士,在死后还要受到日军的侮辱,简直让人愤恨。同时,左权的牺牲也让人们感到悲痛,他的上级彭德怀更是如此。

彭德怀明白,身为一位老军人,左权肯定知道敌人的炮弹,有第一颗,就有第二颗。但是为了职责,为了身为军人的职守,他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牺牲在对革命的无限忠诚上!

这样一番话,让左太北对父亲的牺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彭德怀和左权

高中毕业后,左太北报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本来按照她的成绩,上哈军大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因为二伯曾经当过国民党军官,政审不合格没有通过。

左太北根本不了解二伯,就因为这个原因,不能上自己向往的大学,心里实在不甘心。想来想去,左太北决定去找哈军大的校长陈赓,说明情况,请他帮忙。

陈赓是认识左权的,当年他和左权同是黄埔一期学员,还是左权的入党介绍人。当时陈赓已经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不能起床,只能躺在床上,但他听说左权的女儿来了,激动得像见到亲人一样,兴奋不已,撑起身子,对她问长问短,关心不已。

当他得知左太北的问题后,立即为她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这样,左太北顺利拿到了哈军大的录取通知书,进入哈军大学习。

在校期间,左太北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优秀,交到很多朋友。但因为从小生活在集体环境,所以25岁还没有交过男朋友。身边的人都知道她是左权的女儿,对她关怀备至,想帮助她解决个人问题。

一天,一位姐妹要给左太北介绍对象,让她去看看,左太北答应了。到了约定地点,只见对方长得高大端正,穿着一身旧军装,军装上还有两块补丁,看上去朴实真诚。

据了解,他叫沙志强,父亲是一名老革命,从小在农村长大,比左太北大三岁。凭借聪明的头脑和勤奋苦读的精神,考上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的毕业生。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很崇敬左权的革命经历,加上左太北性格单纯真诚,因此对左太北爱屋及乌,一眼就喜欢上了。

而左太北也觉得沙志强成熟可靠,于是两人很快确定恋爱关系,步入爱河。几年后,左太北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一个科研单位工作,但沙志强被分配到外地工作。

所以因为工作原因,每年只能见上一次,依靠书信来往。一次,左太北见沙志强的衣服扣子掉了,就给他缝上扣子。沙志强一看,她是用白线缝的黑扣子,看上去很不协调。

沙志强和左太北

他没有生气,只是自己拆下扣子,又重新缝了一遍。可见,他真的是一位好伴侣。他很理解左太北,深知她是烈士子女,从小成长在集体环境,没有怎么经历过家庭生活,也没有学过这些东西,所以在这个方面,从来不约束她,尽量体谅着。

还有一次,左太北给沙志强织了一件毛衣。但因为她没有怎么学过,每次都费好大的劲才织完,就算织完毛衣,也很不合身,沙志强根本穿不上。即便如此,沙志强也从来没有生过她的气。

一天左太北别出心裁,给沙志强织了一件背心,总算是能穿了,让沙志强高兴得觉都睡不着。几年后,左太北到军垦农场放鸭子,一干就是几年,沙志强也不离不弃。

32岁时,她终于和沙志强一起调到石家庄一个企业工作,组成了自己的小家,过上稳定的生活。他们的第一个小孩,是个女孩。为了纪念左权,左太北给她取名为左湘,从小长得活泼可爱。

改革开放后,左太北一家回到北京工作,但单位住房紧张,他们没有房子居住。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得知后,将自己名下的一套房子给他们居住,还买了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送给他们安家。

可以说,左太北的一生,都备受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年,左太北的母亲刘志兰,给她寄来一份珍贵的文物,里面包着11封左权给她写的信件。刘志兰说:“你爸爸留给我的11封信,充满我们分别21个月里的思念之情,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和将来团聚的渴望,更主要的是讲起了他的战斗生活......”

左权出生在湖南一个佃农家庭,年幼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纺织赚钱维持生活,生活艰苦。从小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的左权,自小乖巧懂事,希望能快快长大,帮助母亲支撑起整个家庭。

他深知,处在这样的环境,只有努力读书,长大后才能有出息,让母亲过上更好的生活。于是他学习特别刻苦,认真,加上天生聪慧的头脑,一时成为私塾有名的优秀学生。

左权

当时左家有个规定,如果族里有谁很有出息,很上进,很聪明,族里就很愿意培养他,给他扶持。因此左权得到族里的帮助,一路上学,长大后还进了黄埔军校学习。

学习期间,经过陈赓等人的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20岁时,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左权前往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学习成绩优秀。

回到中国后,他被安排到中央苏区,参加开辟中央苏区根据地和五次反围剿战斗。在这期间,他凭借给中央写的军事报告和调查报告里的优秀文笔,让毛泽东侧目。毛泽东对他的文笔欣赏不已,夸赞他两杆子都行。

两杆子就是一文和一武。左权的文,得到毛泽东的肯定,可见能力优秀。在战场上,他奋勇向前,机智过人,既有聪明的头脑,又有冲锋向前的勇气,得到战士们的肯定。这就是他的武。

红军长征,左权作为红一军团参谋长参加。当时长征路上的红一军团,是作为开路先锋的存在。左权身为参谋长,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

首先他要很了解战争的具体情况,这个仗要怎么打,怎么打能够赢,里面的工作要做得很细致,最后他还要拿出方案给司令员作判断。有时别人睡觉了,他不能睡,要继续工作。他的敬业精神和优秀能力,得到首长们的赞叹。

据左太北描述:“红军长征的过程确实是很艰苦残酷的,吃不饱,又疲劳,像过草地的时候,没有吃的大家就吃草根。哪个草能吃,哪个草不能吃,只能亲自尝试,父亲过草地时就亲自尝过34种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左权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等人指挥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那段日子,是左权一生中最辉煌的日子。在那里,他领导创建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了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战役。

另外在左权的领导下,八路军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秉持为人民着想的思想。他组织起几千名干部,来到麻田的清漳河边,搭起草棚,带领军民们开垦了几千亩荒地,把这里的河滩变成了良田,得到大家的赞扬。

年5月25日,日军集结重兵,合围八路军总部。为了掩护八路军和群众突围,左权始终坚守在负责突围部队的岗位上,不幸被敌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

左权

左太北了解到这些,才真正明白父亲左权是怎么样一个人,父亲到底有多优秀。而且从这些信件中,她第一次真正懂得什么是父爱。

这要从左权回国后开始说起。自从他来到红军工作,直到34岁一直没有谈过恋爱,仍然是单身。朱德得知后,很关心他的个人问题,和夫人商量着要给他解决个人问题。

年2月,延安中央巡视团来到太行山抗日前线,一位年轻姑娘吸引朱德夫妇的视线。经过了解,她叫刘志兰,比左权小12岁,来自北京,和浦安修是要好的朋友。

虽然来自北京,但是刘志兰的家庭,在北京城市属于贫民。从学生时代起,她就投身革命,成为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抗战爆发后,她果断带着弟弟来到延安,参加革命。

了解到这些,朱德夫妇都认为她很优秀,和左权很般配。于是朱德亲自出面当红娘,给两人牵线。很快两人在八路军总部结婚了,很多八路军高层领导都参加了婚礼。

其实这段婚礼算是朱德包办的,两人先前也没有多少感情基础,只是因为这是老总亲自说的,刘志兰也不好推辞,只好答应了。

但幸好左权是一位少见的心思细腻之人,虽然他很少说话,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表明对这段婚姻的珍视,也用行动表达对新婚妻子的体贴。在这样的体贴下,刘志兰很快沦陷了,变得对左权非常依恋,两人一时成为一对有名的恩爱夫妻。

婚后不久,刘志兰就怀孕了。虽然当时刘志兰住在北方局妇委机关驻地,左权住在八路军总部,两者有些距离,但是每天傍晚,左权都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去看她,对她关怀备至。

刚怀孕时,年轻的刘志兰有些不知所措,对怀孕生产一点经验都没有,难免有点恐惧和担心。左权得知后,对她很体贴宽慰,无话不谈,耐心关心她的情绪。

几个月后,刘志兰顺利生下一个女儿。她生产时,恰好左权忙于军务,不能及时看望。几天后,一忙完手里的事情,医院看望刘志兰母女。看着襁褓里的女儿,皮肤雪白,额头饱满,第一次做父亲的左权眼里满是柔情,对她喜欢得不得了。

当时八路军的条件很艰苦,左权住在一间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的小屋子里。他没有条件去安置保姆,更舍不得将女儿交给奶妈,于是接来妻女亲自照顾。

刘志兰、左太北和左权合影

每当夜里女儿哭泣,左权不厌其烦爬起来照顾,经常亲自给她换尿布,穿衣服,照顾得比刘志兰还要细致。一次,女儿不肯吃奶,左权在百忙之中前来查看,发现她的手脚冰凉,鼻子也不通,忙告诉刘志兰问题所在,赶快给她加衣服。

后来战事紧急,左权上了战场前线,只能被迫与妻女分开,但是他从未放下过对她们的担忧,时时刻刻想知道女儿太北的变化,沉浸在太北的成长带给他的喜悦里。

特别是在太行前线期间,他写来信件:“带着太北长途跋涉真是辛苦你了.....你的身体怎么样,太北身体还好吗?更活泼些了没有?有变化请一一告诉我。”

还有一封信:“这个小宝贝,小天使,我真是喜欢,现在长得更大,更强壮,更活泼,更漂亮,又能喊爸爸妈妈了,又乖巧又不顽皮,我好想抱抱她.....”

“看到太北的照片和你对太北的描述,那样活泼可爱的样子,更增加我的想念。我时刻想着如果你和太北都能和我在一块儿,能够亲耳听到太北喊爸爸的声音,能亲自牵着她走,抱着她玩玩,闹闹.....真是太快乐。可是你们在千里之外,只能把照片摆出来想着......”

“北北生病后恢复得怎么样?想来她不会再生病了,一定长得更大,跑得更活泼,更可爱,更懂事了。”

“这个小东西还是很怕冷的,这个冬天怎么样?手脚没有冻坏吧?以前寄过来的小棉袄还能穿吗?”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能体会到一位父亲对女儿深切的爱,左太北同样如此。当时她收到这些信件,已经42岁了。以前的岁月,她只能从他人的描述中,感知到父亲的伟大。

可从看到这些信件,她才深切地明白,父亲对她的爱。同时,父亲留下的遗书,更让她感慨至深。

距离他牺牲20天前,他写道:“对于女儿我是喜欢的,你也知道。如逆流万一来到,你不必顾忌我,大胆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

距离他牺牲前三天,他写道:“重复地说,我爱太北,但时局有变,你可大胆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

什么叫处理太北的问题呢?就是指将太北送给百姓抚养或者舍弃她的生命。从一开始左权的关怀备至,到最后的狠心,变化很大。但很显然,左权这么做,是为了革命,是为了抗战的胜利。

左太北

或许年幼的左太北看到这封信,心里会有所感觉,但已年至42岁的左太北,看到这些封信,能深刻明白父亲左权的心意。

每次看到这些信,她都泪流满面。她明白,父亲写下这些话,心里肯定是痛苦的。无法想象一个对女儿充满无限慈爱的父亲,最终却要放弃心爱的女儿,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她也明白,这并不能说明他很无情,反而体现他为革命事业准备牺牲一切的精神。她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很骄傲。或许是真正感知到父爱的时间太晚,在她的心里却显得弥足珍贵,感人至深。

之后的日子,她以高度的热情,接待,接济了太行山的群众,并致力于改善老区的贫困,为此她几乎花光家里所有的积蓄。她常说:“当年老区人民用生命支持我们,我们不该忘记他们。”

她继承了父亲的志愿,发扬革命前辈的精神。

她的一生极其节俭,家里的家具用了二十多年,十分破旧,从未更换。她的一生从未向党和人民提出过什么要求,一辈子无私奉献,勤勤恳恳为党工作。身边的人都说,左太北没有给她的父亲丢脸。

退休后,她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拜访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土地,和研究整理父亲的资料中,向人们宣传父亲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她希望人们永远不要忘记父亲,希望父亲的民族气节能被人们铭记。

她经常想,如果没有侵略者,他们该会是多么幸福的一家啊!父亲信里描述的场景,多么美好,可惜永远停留在信里。

想来左权将军如果知道,女儿太北这样爱着自己,这样热爱自己奋斗的事业,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年,左太北离开人世。在她的遗体送别仪式上,有三任总理送上挽联,以此纪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