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个播音员
徐瑞璋妈妈
——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80周年
作者:徐蔚为陈绿河
年12月30日,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80周年纪念日。早在抗战初期,周恩来同志从原苏联回国,给延安革命根据地带回一部广播发射机。党中央成立广播委员会,在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的组织领导下筹建广播电台。台址选在延安城西北的王皮湾村。年底,广播电台的筹建任务基本完成,开始用XNCR的呼号试验广播。12月30日,红色电波第一次飞向天空,把延安的声音传向四面八方,翻开了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史的第一页。
年3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年3月25日,电台随党中央迁至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并于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这是我国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转播。新中国成立后,新华广播电台成为我国的国家电台,年12月5日,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经过几代广播工作者的不懈奋斗,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跻身于世界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大国之列。建成功能齐全、具有较强传播力影响力的现代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传媒体系、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传输服务体系。截至年年底,全国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94%和99.25%,传播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全国共有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个,为年的54倍、年的21倍。广播电视工作者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18万人发展到年的97.9万人。我国广播节目、电视节目制作时长分别达到.76万小时和.74万小时;全国播出公共广播节目、电视节目分别达.7万小时和万小时。
年12月,经中央宣传部批准,中央广播事业局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的日期,即年12月30日,定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诞生日期。
年12月30日,对我们来讲,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八十年前的这一天,是我们的妈妈徐瑞璋(麦风)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呼出第一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的庄重时刻。抚今思昔,欣喜地看着祖国广播电视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我们更加怀念为人民广播事业开疆破土做出奉献的妈妈徐瑞璋!
年,日本军国主义进一步侵略中国,占领了中国大片土地。我国掀起了抗战高潮。妈妈正在武汉上中学,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救亡宣传活动。和同学们一起看抗日宣传小册子,参加救亡青年健友会、青年救国团汉口分会,到街头募捐款物,制作前方抗日战士慰问袋,到医院慰问伤病员等,还在汉口街上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等抗战小剧。武汉失陷后,妈妈和亲人退到重庆,继续上学。但是日本侵略者又对重庆进行长达几年的战略轰炸,妈妈已经无法正常上学了。为追求真理,在重庆上中学的妈妈和同学一起,于年6月偷偷离开学校,毅然选择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为纪念抗战一周年募捐的一千二百个慰问袋。徐瑞璋和范元甄倚在抗日救国慰问袋上。这是说破嘴皮的成绩,躺在上面感到莫大的快慰。
年7月26日于汉口。徐瑞璋16岁。在汉口武汉中学学习。
徐瑞璋在重庆求精中学年
徐瑞璋、杨琼华、范元甄重庆年
妈妈迈出参加革命的第一步,走上革命道路,与范元甄和杨琼华两个大姐姐的影响、当时国内形势以及在汉口参加抗战救亡活动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妈妈在去延安的路上,途经关中平原,正逢小麦吐穗季节,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海,和风吹过,波浪起伏,令人心旷神怡。一路同行的诗人给妈妈起了富有诗意的名字“麦风”。谁曾料到,不久“麦风”便坐在延安土窑洞的麦克风前,成为了延安的第一个“麦克风”,当起播音员来了。
原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赴延安的人名单(徐瑞璋右数第二列)
二战区民抗战演剧三队和民族革命艺术学院的热血青年教员赴延安年12月陕西宜川英王镇前排坐自左:庄言、吕克、立群、安林、张佑华。后排站立:左一杨琼华右二徐瑞璋安林后站者为瞿维(新华艺专同学)
爸爸妈妈穿着抗战演出队发的灰色军棉衣裤,脚上穿着草鞋,从陕西宜川英王镇准备赴延安。摄于年12月。这张照片曾在年12月27日《解放军报》第六版刊登。题目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文艺节目诞生记》
年春天,延安根据地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主任,新华社社长向仲华、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諍等为委员。后周恩来到重庆后,就由朱德主持筹建工作。经过反复勘察,确定在延安西北19公里的王皮湾村为建台地址。王皮湾村仅有十多户人家,依山傍水,丛林茂密,非常安全和隐蔽。通讯战士在当地农民帮助下,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经半年多的努力,打出两孔石窑洞作为机房:一孔窑洞放置共产国际援助的一台广播发射机,是周恩来、任弼时年2月从苏联回国时运到延安的;另一孔窑洞放着一部破旧汽车的引擎带动发电机提供电源。由于缺少汽油,汽车引擎用烧木炭产生的煤气作动力。洞外的山头上耸立着木杆天线。同时在石窑洞对面的山坡上盖起了作为播音、发报、办公和住宿用的两排土窑洞、土坯房。一支30多人的警卫部队驻扎在发射台附近。
年周恩来从前苏联带回的由共产国际援助的广播发射机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发射功率大约瓦,每天播音2小时,稿件由新华社广播科编发,军委三局组建的九分队大约有30多名工作人员承担新华社文字广播和延安台口语广播的技术工作。考虑到延安台的频率较弱,决定从延安女子大学抽调女播音员,在土窑洞里进行播音。
记得记者采访妈妈时,妈妈曾诙谐地说:“我在延安当播音员,与俄国文学大师果戈理还有点缘分呢!”原来,年秋天,延安女子大学业余剧团演出果戈理的名剧《钦差大臣》,妈妈在剧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铜匠的妻子。一场戏里,铜匠的妻子在钦差大臣面前告市长的状,有大段的道白。大段道白像连珠炮般地从她口中迸发出来,情绪激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获得了满堂彩。但她压根儿不知道,中央军委三局在王皮湾筹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有关领导正在挑选播音员。妈妈的表演成了一次播音员的考试,她被军委三局“择优”录取了。年冬,18岁的妈妈进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为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个播音员,也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代播音员。
当年广播电台的播音室是两孔的土窑洞,中间有一条通道相连。外间是预备间,有一张木桌、一部电话和一个木板床,供播音员备稿用。里间是播音室,室内有一盏马灯,一张小木桌、一个条凳和一支麦克风,还有一本小字典。后来,又添置了一部手摇唱机。为了隔音,窑洞里用灰色的粗生羊毛毯围在墙壁上,地上铺着毛毡。她们就在这带有潮湿而又羊膻味十足的播音室工作。因羊毛毯子隔音效果不好,播音时常常可以听到山坡上老乡的公鸡、山羊和毛驴的叫声。
妈妈和同事姚雯调到广播电台后,立即投入紧张的播音练习,并协助机务工作、打新窑洞,种地、纺线等。因为她们都没有播过音,电台的机务主任汤翰璋耐心地教她们怎样吐字发音,怎样掌握速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电台仅有的小字典都快被她们翻烂了。她们俩人每天用《解放日报》练习播音,相互切磋,逐渐掌握了播音的基本要领。
年12月30日的夜晚,第一座人民自己的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王皮湾的小窑洞里开播。由妈妈第一声呼叫打破了夜的寂静,宣告了人民广播的诞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早期使用的呼号是XNCR。X代表中国,NCR是英语“新华广播电台”的缩写。
年,妈妈在延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个播音员。
此后每天下午,由通讯员从设在清凉山的新华社广播科骑马送来广播稿。她们早早进入播音室,点上小油灯立即准备,到播音之前基本上都能把稿件背下来。广播时间刚开始是每天晚上7点到9点,后很快增加到每天二次、三次。播送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张和消息,国内外新闻,播出《新中华报》、《解放》周刊、《解放日报》的社论和重要文章,新华社播发的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和全国人民抗日斗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情况,还有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重要文告等。播音时间一到,妈妈打开麦克风,作几分钟的呼叫后,就开始正式播音。当时,山东、山西、四川、云南等地都可以收听到延安电台的广播。
年一月下旬,妈妈曾经反复播过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电台还安排一定比例的文艺节目。年夏天,毛泽东主席听说广播电台有一台手摇唱机,就把自己保存的二十多张唱片送给延安广播电台,供播出使用,其中就有《义勇军进行曲》、《渔光曲》等。播音员还当演员,在话筒前唱歌、吹口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还自己创作了“台歌”--《XNCR进行曲》:
我们向着明朗的天空,我们向着广阔的星野。
我们向着中国的山河,我们向着无边的海天。
让党的声音自由奔放,让党的光芒照耀四方。
我们是XNCR,我们是通讯战士。
我们播送党的声音,我们放射党的光芒。
年春节前,鲁迅艺术学院合唱团来广播电台演唱《黄河大合唱》,几十个人把播音室挤得满满的,把洪亮激昂的歌声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诞生和播音,给了中国坚持抗战、爱国的各界民众以信心和希望,对各地的抗日军民也是巨大的鼓舞。
—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工作人员名单
年夏,蔚为和爸爸妈妈在延安九月初,爸爸妈妈即出发赴东北了。
年春,由于发射机上的大型电子管损坏,无法补充和修理,延安广播电台暂时停止了广播……
妈妈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经历是她终生难忘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妈妈曾经三次回到延安,到杨家岭、宝塔山、清凉山、中国女子大学、延安鲁艺及延安中学等曾经战斗和工作的地方参观。特别是到王皮湾的延安广播电台旧址,站在两孔土窑洞前,回忆当年播音的岁月和情景,妈妈激动万分。
妈妈回延安在新华广播电台旧址、简陋的石窑洞前留影。年10月
应邀出席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建成开馆典礼年10月
爸爸妈妈在桥儿沟
延安鲁艺旧址
妈妈在延河边年9月
妈妈在延安王皮湾原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室门前(经修复过)
摘自《人民广播创建四十五周年刊物》
妈妈还参加了许多广播事业的纪念活动。如年12月25日,中央电视台播音部召开人民广播事业创业50周年纪念活动。妈妈参加了会议,并讲话。
年,为纪念人民广播事业成立55周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特组织了一期“纪念人民广播55周年”的专题节目,此节目已在年12月17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播出。妈妈作为我国第一代广播员的代表,特邀参加这项活动并讲话。主持人是程前、王雪纯。
年9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在西安召开年会。会议期间,妈妈和延安时期的另外三个老播音员、机务员一起,在西安电视台接受了采访。会后,妈妈和延安时期的广播工作者一起,应邀参加了西安分会的“返延安之行”活动,到延安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落成典礼。
妈妈和汤瀚璋会面。汤叔叔是妈妈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同事。
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召开老播音员座谈会,妈妈参加了会议。
妈妈看《人民广播创建四十五周年刊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杨台长与部分老播音员合影年左三妈妈
座谈会后老广播工作者合影。妈妈在前排右六。
妈妈参加会议
年西安电视台妈妈接受主持人虹云采访四个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老播音员和机务员
广播战线的四个老战士。左一徐瑞璋,左二肖岩,左三徐路。
妈妈三次回延安,都受到了热情接待。妈妈为只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个“麦克风”而得到广播界给予各种殊荣,很受感动和激励。她一再表示:延安是我的故乡,是我工作、生活过六年的故乡,是这个革命大摇篮教育我奠定了革命的人生观,教导我相信共产党,永远跟着党、坚持走革命路,教给我工作技能和方法,使我成为一名国家干部。她表示,虽已年过古稀,但老骥伏枥,追求不变,传统常忆,永葆信念,做一名永不褪色的老延安。
七十岁时的妈妈(摄于年)
妈妈的一生,经历了抗战的烽火,家乡的沦陷,战事的颠沛,日本飞机的轰炸。在国难当头之时,在好友的影响和带动下,逐渐树立抗日救国的理想,决心参加革命,17岁即离家、离校,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很快加入共产党。几十年的革命生涯和工作磨砺,依然掩饰不住妈妈历经磨练后的独特气质和江南大家女子的风度,依然是那么端庄、秀丽,心地善良、大方、热情。妈妈那亮丽的南方嗓音、爽朗的笑声一直在我们耳边回响:“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
年11月,妈妈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0岁。
妈妈!我们爱你!我们想念你!你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个播音员,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代播音员,也是我们慈祥的母亲!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献给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80周年纪念日!祝祖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蒸蒸日上!
年12月10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582.html